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读者节> 我与福建日报 > 正文
读你:难忘的一千个黎明
m.folksfolks.com 2009-06-05 19:20  张锦才 来源:本网    我来说两句

我与《福建日报》,关系可谓悠久。几十年来,我为它提供过新闻,也曾发表过散文、随笔和评论,算是一个老作者了。但在更多时候,我是它的忠实读者。

最初认识《福建日报》,是在读高中时。当时传媒少,资讯短缺,对天下大事的了解,几乎都来自这张对开四版的报纸。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在北京读书,还曾给它投过稿。虽然没有被采用,但编辑热情洋溢的鼓励让人倍感温馨,这封信我至今保留着。

真正与《福建日报》密切接触,是从1959年开始。那一年,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省台每天7时有一道重点节目,即《新闻与报纸摘要》。所谓“报纸摘要”,实际上是《福建日报》摘要,那个年代省城只有这一家日报;至于新闻,除了电台的,也都来自省报。

《新闻与报纸摘要》没有固定的人员,由编辑部成员轮流值班,审稿一人,编辑两人,每周轮一次。因为是重点节目,台领导也参加这项工作。可能是为了锻炼新人,我到省台工作不久,就开始轮班。

每次轮班,都让我感到紧张。因为这道节目听众多,非常重要,又必须赶在7时之前编好,以便播音员能按时直播,因此业务要熟练,出手要快,几乎没有让人犹豫的时间。好在是轮班,紧张只有一个星期,我也就没有太在意。然而,从1983年6月1日开始,到1986年4月初,大约一千天的日子里,除了正常上班外,我还多了一项任务——专门负责《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每天黎明4点多钟,便从家里出发,骑着自行车赶到编辑部,打开当天的《福建日报》,迅速浏览一番,当即与编辑交换意见,从中选取若干新闻,加以精编,然后与前一个晚上备好的本台消息合在一起,撰写新闻提要与版面介绍,最后由我审定播出。

不过,有时也发生意外,比如由于某种原因(多数是重要的电讯稿还在接收中),报纸没能按时出版,只能拿到大样,有时连大样也要等,而等回来的大样是几张湿漉漉的纸,要用灯泡烤干,才能剪报(编辑)。加上后来由直播改为录播,必须提前半个小时编好,让播音员有足够的时间备稿、录音,这就使得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更为突出。常常是播音员站在一旁等,我们还在动剪刀,贴报纸,急得额上直冒汗。有时眼看时间差不多了,不能等到全部编好才进录音间,便采取“流水作业”——编好的先录,再编再录,好紧张啊。但是,紧张之后,却是完成任务的愉快。当听到收音机里传出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时间!”听到他们介绍《福建日报》当天的版面,播出各类新闻,我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1986年4月,我调离省广播电台,从此失去了每天黎明最早阅读《福建日报》的机会。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福建日报》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派生了几家实力不俗的子报,就是大报,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也决非过去所能比较。当然,也有不变的地方,这就是党报的地位与作用,是福建任何媒体所不能替代的。

岁月悠悠,往事远去。然而,对《福建日报》,我总有一种亲切之感。毕竟,那曾经的一千个黎明,是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