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上成绩显著,创造了全苏区几个之“最”,促进了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有力地保障中央苏区军需民用的供给在经济建设中,上杭苏区在土地革命和发展农业生产及工业、手工业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涌现出“中央苏区模范乡”——才溪乡先进典型; “中共闽西一大”和“南阳会议”确定的“抽多补少、抽肥补瘦”推广到全国苏区,直接影响到建国后的土改运动,对我国土地革命总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决定影响。在全苏区最早创办劳动合作社。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一文中,讲到才溪乡劳动合作社时,说“现在全苏区实行的劳动互联社,就发源于此的”。因而才溪成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最早发源地。在才溪乡劳动合作社的示范下,1931年以后,闽西根据地的农业互联合作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到1929年11月,才溪区第十八乡成立消费合作社,办的有声有色,成为全苏区的模范。后来,闽西苏区创办的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特别是粮食合作社、粮食调剂局,推广到整个中央苏区。
上杭苏区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方面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当年,上杭苏区人民节衣缩食支援革命战争。1933年7月8日,《红色中华》曾报道:“上杭苏区群众有了他最光荣的斗争历史,不但在扩大红军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例子,就是在慰劳红军的工作中也是中央苏区第一的光荣模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上杭苏区支援红军共收集的粮食就达3.4万担,占闽西苏区提供粮食的1/4之多。如果说,解放战争后期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华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话,那么,长达五年之久的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则是包括上杭苏区人民在内的闽西、赣南人民用汗水和鲜血支撑的。
上杭中央苏区是毛泽东思想的一块重要发祥地,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按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前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缔造红军和创建、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赣南、闽西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