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幕后
> 正文
海西亲历:“活鱼”尽在最基层
驻站几年,漳平永福是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屈指算来至少不下20次。然而,在2009年新春伊始本报策划的“海西先行在基层·党报记者百村百企行”活动中,我还是再一次去了永福镇西山村,为国际金融危机下当地迎难而上的花农,为来自基层最鲜活的新闻“活鱼”。
西山村素有“华夏杜鹃第一村”之称。去年全村杜鹃花销量虽然基本保持稳定,但是由于市场价格平均下降40%左右,一半以上的花农亏损。在西山村村主任陈金才的花圃里,我和同事刘辉等人乍一听到这一串数字,心里不禁一沉:杜鹃第一村都这样,那今年的形势岂不是很糟糕?
“不过村里一些专门培育塔状、游龙、悬崖、招财进宝、高山流水等造型杜鹃的花农不仅未受冲击,反而因为价格坚挺而获利不少,村两委把今年增收的突破口放在了造型杜鹃上。”
有门儿!陈金才的一个“不过”让我们看到了采访的突破口,这不是当前经济不景气条件下保增长促增收的切实举措吗?
大家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随后,围绕这一主题,走访花农、进花圃实地参观,心中渐渐有了底气。当看到陈金才案头的一本本《台湾农业探索》,得知不少花农纷纷到种植造型杜鹃大户的花圃参观学习、探讨新一年的出路之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地花农逆势而上的勇气和干劲。
翌日晚饭,得知广东省庆丰商会要到包括西山村在内的永福“十里花街”考察旅游项目,得知西山村已经建成了一公里多长的“农家乐”休闲娱乐游路线,一行人心中大喜过望:新的增长点可能就在这里。接下去的采访收获颇丰,我们底气也更足了。随后,两篇共计近3000字的文章水到渠成。
永福三天,再次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新闻“活鱼”永远在最基层。
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