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互动故事 > 正文
高德运:通讯员的“家”
m.folksfolks.com 2009-10-26 16:3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哦,你就是某某某!难得来,请坐,请坐。”福建日报通讯员第1次来到报社,总能得到编辑老师们的热情接待。他们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笔与通讯员面对面地谈稿件、聊一些基层的事。往往初次见面,就给通讯员留下似曾相识、相见恨晚的深刻印象。

6月4日,也就是今年福建日报通讯员表彰会召开的前一天,下午3点多钟,我们办完报到手续入住后,我的老师邱盛林,看到时间还早,就对我说:“小高,再过年把时间我就退休了,跟报社打交道的机会将越来越少,再说你刚来报道组当组长,基本上与报社编辑都未曾谋面,我带你去报社几个编辑部坐坐。”

很快,我们俩就打车来到了报社,第1站就来到记者通联部。一进门就遇见刘国军编辑,因为他曾在南平记者站工作过几年,算得上老熟人。一阵寒喧之后,他听说我们要到几个编辑部去走走,二话没说,就领着我们忽上忽下,先后跑了海峡教育和经济文教、群众工作等几个编辑部。每到一个部室,彼此之间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论交谈的时间长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编辑们的真诚与热情。所到之处,听说我们是从哪里哪里来的,编辑们就主动与我们握手,并热情招呼坐一坐。在群众工作部,正在紧张编稿的几位编辑,看到我们来了,除了热情接待外,部里的领导还招呼在场的几位编辑,与我们围坐在一起交谈,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与报社编辑零距离接触的温馨。

在从报社回住地的路上,邱盛林老师还告诉我,对基层通讯员高看一等、厚爱一层是福建日报的历来好传统。他说,十几年前,他每年都要来报社好几趟,而且一来就要住上1周左右时间,与报社编辑一起上班、吃食堂。在报社,不论职位高低,大家都称年长的“老某”,叫年轻的为“小某”,彼此间关系非常平等和谐。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层通讯员与报社编辑之间的联系、沟通更方便快捷,见面的机会相对少了些,但只要你来到报社,不管认识与否,报社领导、编辑和记者,都会让基层通讯员找到“回家”的感觉。

的确如此。福建日报报社,这个广大通讯员的娘家,对通讯员的关心、关怀是多方面的。在福建省,绝大多数县级报道组都是事业单位,这就把报道组的同志挡在了“阳光”之外。报道组的同志工作任务重、条件差,这一点报社的同志最清楚,也最理解。为了让报道组的同志享受“阳光”照耀,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们,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向省里有关部门反映、呼吁我们的处境和困难,还通过写内参等形式,把基层通讯员“遭遇”,向有关部门领导反映。

今年5月底,在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们的倾心关心、关注下,省、市相继出台文件,把报道组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按理说,报社的努力和关心,至此也算功德圆满了。但在今年通讯员表彰会上,报社领导和记者通联部,仍把各县市报道组“参公”作为一项重要议题,目的是详细了解各报道组“参公”一事的具体落实和进展情况,对少数细节问题进行再过问、再梳理并向有关部门反馈。

关心不讲条件,真诚源于相知。福建日报社,就是基层通讯员温暖的家。

(作者单位为光泽县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