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 正文
陈雄:我与《福建日报》结下不解之缘
m.folksfolks.com 2009-10-27 15:46  陈雄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记得那是1987年5月10号我回家度假,閑隙之际见到几位邻居在议论着什么,此时我走过去听听,原来他们都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赛龙舟捐款乱摊派的做法感到有意见。对此,我也有同感。于是当天晚上我就写一份"望莫硬性摊派赛龙舟捐款"的信件,第二天寄给《福建日报》编辑部,想不到过了一个星期在贵报第二版上刊登了。此信发表后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群众纷纷说:"信写的好,这为即将来收募捐款的单位打了'预防针'"。

从此以后,我与《福建日报》结下不解之缘,经常向报社群工部投稿。在这么多年当中写了不少稿件,其中有40多篇稿件被采用。虽然采用率不高,文章也只有豆腐般大,但发觉有的稿件影响力很大,起到鞭挞社会不良风气的作用。如我所写的"规范医疗机构、打击非法行医"、"臭气污染四周、群众意见纷纷"、"加强网吧管理刻不容緩"等稿件在来信版的头条位置刊登。编辑同志还对这些稿件配加了"信访追踪"、"调查附记"、"短评"等,为问题的解决加大了力度。因此,这些文章见报后有关单位采取了整改措施,并向报社作了反馈。所以每当我看到自己的稿件见睹报端,然后取得问题的解决,心里就感到莫大的欣慰。这充分反映了党报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发挥党报舆论监督作用的结果。

更令我难忘的是2005年4月份,那是农忙春播时节,有一天我接到村民反映,说当地农用水渠没水,东湖乡上千亩农田面临播种困难。于是,我向单位领导请假后就去实地查看,只见村民正用脸盆、塑料桶从支流渠道里舀水润田。我问一位农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他说是上头渠道被堵了。旁边的一个农民插话说,可能是缴交水利费手续还没办清楚,有关部门采取不放水来处理。

因此,我根据村民反映的情况立即写了一份"潘渓水渠断水、东湖村民告急"的信件用传真发到群工部。群工部收到来信后很重视,因为农时不能耽误。因此,就跟我通了电话,表示会尽快派人下去了解情况。

按照约定,第二天中午10点左右我在104国道清塘口接应报社记者。这次来采访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记者王发焜,另一个是郑腾。当车徐徐在我身旁停下后我心里倒有点紧张,因为没见过面,平常只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想不到老王下车后就和我握手说:"小陈,我们虽然第一次见面,但经常看到你给报社写信,我们也算是老熟人呢"。听了老王亲切话语,顿时感到温馨和亲切,冲走了陌生紧张的情绪。就这样简单介绍后我们一起前往东湖农田查看。车一到路边,村民见记者来采访就蜂拥而上,你一言我一语说开了。可以看出村民在这个关键时候没水插秧心里是多么地着急啊!老王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并将农田繁忙景象进行拍照。

根据村民反映的问题,老王认为下一步应该去东湖村委会了解情况。我们找到村支部书记。孙书记说村民反映没有交水利费不符事实,水利费每年都有交,并拿出收据给记者看。至于潘渓水渠没水流下来的原因,那是在上游水渠被自来水管埋在渠道里造成的,不信我带你们去看。

在孙书记带领下我们溯水渠而行,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是浅浅的水渠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各种生活垃圾汇集成堆。车又开了二十多分钟到达长汀村的渠道边,看到硕大的引水管埋在水渠里,穿过直径2米的过水涵洞,几乎堵住了全洞,怪不得水流不到下游。就这样问题的主要症结找到了。但不觉快到下午1点,回来后到路边店吃了顿便饭,用餐还是记者买单,我们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记者从福州来到乡下为群众办事情,也算是客人,但还要自己去掏钱。

分手后老王说,下午我们还要去县政府等部门了解情况。我想,当记者也是挺幸苦的,为了做好采访工作,马不停蹄,一路兼行,我为记者的敬业精神而感动。

2005年4月29日《福建日报》来信版"潘渓引水渠受人为破坏、连江数千亩良田嗷嗷待水"发表了,连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要求认真调查、迅速整改。事后我看到有关部门派人对灌区水渠进行清淤和疏浚,对破坏和阻塞段进行分步整治。从此以后潘渓水渠象过去一样畅通无阻。

这次陪同记者去采访我感受到党报记者忠实履行职责,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我懂得新闻报道要"真实"重要性的认识,应该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以维护党报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所以说这次与记者同行是我人生当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将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作者单位为连江县中心粮库)


责任编辑:陶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