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时代海西精神> 精神坐标 > 正文
绿叶对根的情意
──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宁德市政协副主席蓝秀珍
m.folksfolks.com 2009-11-06 11:48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在互联网上敲入“蓝秀珍”三个字,各种各样的报道文章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国际在线、福建日报、闽东日报等等;至于文章内容,就更丰富多彩了:有称誉她是畲乡致富领头凤,有夸奖她真情架起“连心桥”,有赞扬她荣誉下保持一颗平凡心……这些报道,不仅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蓝秀珍,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荣誉在身、却始终保持着弥足珍贵的平民本色的畲族优秀女公务员的绿叶情怀。

蒙恩不忘,情系乡亲

蓝秀珍于1961年12月出生于宁德市金涵乡一个畲族家庭。蓝家有一“传家宝”,就是源自畲族祖训的“蒙恩不忘”。解放前,蓝秀珍的爷爷在国民党抓壮丁时被活活打死,奶奶含辛茹苦把8岁的孩子、即蓝秀珍的父亲拉扯长大。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蓝父先后被送到福安师范学校和中南民族学院学习,成为当地少有的畲族文化人。知识改变命运,关怀温暖人心,蓝家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时刻教育子女不忘党恩,回报社会。正是这种质朴的民族情怀和家庭薰陶,使得蓝秀珍在骨子里,对党和人民政府以及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群众,始终满怀真情挚爱。

从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她先后在不同岗位上,担任不同的职务,扮演不同角色,但是,不论在身居何处,担任何职,她的心里都装着老百姓。

1991年秋,蓝秀珍从政协机关下到了基层,从飞鸾镇的统战委员、副镇长、副书记到石后乡的乡长,她一干就是七年,与基层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有句话叫“春风不度飞鸾岭”,以此来形容当地的自然条件。“在飞鸾有我的三个救命恩人,我很感激他们的救命之恩。”说这话的时候,身为宁德市政协副主席的蓝秀珍脸上满是感恩的表情。在飞鸾工作期间,她的足迹踏遍山山沟沟,体民情,察民意,解民忧,谋民利。有一次,蓝秀珍在连顺村发动群众发展生产,天气热,在步行了3个多小时崎岖不平的山路后,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同行的干部赶紧给她抓痧,好一会儿她才醒过来。另一次,她驻村发动群众种植茶叶,因为水土不服,连续一周吃不好,睡不好,在完成任务返回镇里途中,她看着前面有块大石头拦路,准备抬脚跨过,可她的脚过于沉重,结果一脚绊在石头上,人一下往前冲,路的外侧就是万丈深渊,幸好有一位同事眼疾手快抓住了她,要不然她就直接滚到悬崖下面去了。还有一次,她下村去抓计生工作,遇到一个“钉子户”手舞菜刀跑了出来,几步向前就往蓝秀珍劈过去,她的同事急忙地把蓝秀珍拉开,才幸免一难。就这样,蓝秀珍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克服重重困难,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成为“老在穷山沟里打转转的女乡长”。1997年9月,她光荣出席了党的十五大,10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十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之一。她说,忘不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首都机关5000多名国家公务员作报告的情景,忘不了胡锦涛书记接见十个“人民满意公务员”时的谆谆教导,忘不了她代表基层公务员第一个向胡锦涛书记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时的心情。

1997年12月,蓝秀珍调任周宁县委副书记,第二年又以全票当选为周宁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分管“三农”工作。远离亲人,一干就是十年。当蓝秀珍初到飞鸾镇的时候,她的儿子才两岁,当她在2000年底调任为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时,她的儿子已经12岁了。她是一个优秀的公务员,但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母亲。但她对群众的感情,一直督促着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已习惯的丈夫和孩子打心眼里理解她、支持她。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