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人物访谈 > 正文
著名导演贾樟柯:世博是上海新生命的转折
m.folksfolks.com 2010-05-11 17:28  胡印斌 王小波 来源:燕赵都市报    我来说两句

记者:你的电影往往更关注那些底层的草根人物、平凡故事,这一次为什么用了“传奇”这样一个名称?

□贾樟柯:从2006年《三峡好人》之后我拍的都是纪录片。上海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城市,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事件都与它有关联,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高峰也是在上海形成的。盘桓在苏州河那一带的老建筑里,你会发现不断叠加的历史信息像密码一样,扑面而来,每一个楼、街道都有很多的秘密。这也是我把这部电影称为传奇的缘由。

记者:你觉得这一个片子当中最有传奇性的是什么呢?

□贾樟柯:这18个人物里面,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传奇,开篇是陈丹青,从江西的插队青年,到考上美院,上世纪70年代末成名,之后出国遭遇异域文化的冲击,回国后变成公共知识分子发出声音……还有台湾的张心怡教授,她的外婆是曾国藩的小女儿,父亲是吴佩孚手下的秘书长,这样一个优雅女性,至今仍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的上海话。我们有一个翻译是英国人,她帮我们将老奶奶的故事翻译成英语,觉得像一部《简·爱》。我问她这么多年没回上海什么感受,她说,“女人嘛,跟着丈夫到处跑,从上海到了北京,从北京去了重庆,然后又去了曼谷、香港、台湾。那时候体力好,每年还要去欧洲。对我来说,这样一种流落是一种浪漫。”我觉得很感动,就保留了,感觉就像小说一样。

粗线条的历史我们都很熟悉,但是这种细节呈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则是这部电影给我意外的收获。

◎历史远在天边,当事人近在眼前

-记者:《海上传奇》的基调是什么?

□贾樟柯:我把它定义为情义上海,有情有义的上海,这么多的曲折,呈现出了人的情爱,中国人的意志就是一种情义。虽然个人被这种无法改变的命运像玩木偶一样牵扯的生离死别、来来往往,但是背后人和人之间的情义是这个城市所有的基调。

-记者:一部电影能否涵盖上海的精神特质?

□贾樟柯:我觉得很难有一部电影能够囊括上海的全貌,上海有它风花雪月的一面,也有刚强的一面。这个城市有最集中的资本家,也有中国最早最成熟的工人群体。所以上海任何一个层面、群体都是很惊人的。我也希望这18个人能够代表不同的时代、群落、职业,革命家的后代,政治家的后代,军人的后代,工人的后代、劳模、资本家、艺术家。他们的讲述里面有战争、革命、爱情、黑帮故事。这样才能多少有一点全貌的感觉。

此外,旧上海离我们太远了,但是这些人还在。我常说,历史远在天边,当事人近在眼前。他们没有走远,还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只不过没有人去访问他,去打开他的语言和心扉。他们的讲述里面充满了细节,会让我们身临其境,会有实感,也可能会有新的想象。

-记者:如果仅仅是倾听人物口述的话,看书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坐到电影院里?

□贾樟柯:我觉得形象非常重要,这里面有18个人的讲述,和18个人丰富生动的肖像,这些饱经沧桑的人讲述的状态和内容有的时候是统一的气质,有的时候是反差的气质,这些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电影是一个实体语言,有承载着城市的背景,有音乐、景观,呈现出来上海的气息、味道,在美学里面是一体的,并不是历史讲述这么简单,是两个小时的情感的载体,两个小时饱满的情感给你的时候只能在电影院去接受。


责任编辑:唐丽萍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