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深入基层,探访真相。记者只有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才能倾听到群众的呼声和诉求,并以富有责任感的心去捕捉新闻热点,取信于民,增强新闻宣传的公信力和传播力量。
湄洲日报社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除了新开设《走基层 听民生》、《基层蹲点手记》等新栏目外,还明确第五届福建新闻名专栏《在那不该遗忘的地方——本报记者盲区体验》,作为深入开展此次活动一个重要栏目持续推进。这个栏目是湄洲日报社在2007年4月份创办的。从一开始,该栏目就鼓励记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加强民生问题报道,着力反映人民心声,拉近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并且通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新闻发生的现场,感受生活实际,采写出更多具有人文关怀和震撼力的新闻报道。
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说过,“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深入基层,才会更接近事实本源,才能发现许多无法凭空想象得到的“新闻”。笔者在这几年的一线采访中,挖掘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闻故事,也通过与普通老百姓的面对面对话,倾听老百姓朴实的话语,采写出一篇篇颇受读者好评的民生新闻。笔者深深体会到,只有来到基层,才能真正反映群众生活状态,才能使报道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提高新闻的生命力。
今年7月,有群众举报,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下黄村,有一家生产泡鸭爪、鸭翅的地下窝点。该区食安办等相关部门前往查扣了2货车2吨多的有害食品等。笔者在现场看到好多盒已经发霉的泡椒鸭爪,让人咋舌。采访时,一个年轻男子走到笔者跟前说:“要如实报道,不然要告你。”笔者以为,食品安全高于一切,即使他要告,即使受到威胁,作为一名记者,也有责任把真相报道出来。
在湄洲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拉开序幕时,笔者便又走在一线,积极参与。8月21日,笔者通过实地调查采写的《水渠却成企业排污道》报道,作为《湄洲日报》一版新开设栏目《走基层听民生》的开篇之作,这一报道反映了灵川镇柯朱村有几家养殖场严重污染当地村民生活的情况,文章见报后,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笔者连续跟进追踪,冒着酷暑、进入鸭场、踩过鸭屎,探寻污染源头,关注查处结果。8月23日、24日,该栏目又连续刊发了笔者相关实地采访的文章《环保农业执法人员前往现场调查》、《不论谁的事 都得当回事》等,督促灵川镇,环保、农业等执法部门对养鸭场进行限期整改,使原本怨声载道的被污染水沟得到清理,村民们对记者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老百姓的心声和诉求,对舆论监督的结果都感到很满意。
记者把基层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民生反映报道出来,不但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尊重,也提高了报纸的公信力和吸引力。通过下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真实呼声,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改”,在“走”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转”和“改”,让这项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老百姓受益,记者也实现了自我提高,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 2011-09-01“小神龙”回家——闽清创造条件促进表业民企回归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玛都”:转移受灾群众到避灾点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玛都”:不让一人留在危房里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玛都”:“千年海堤”严阵以待
- 2011-08-31亲历“南玛都”:抗台风巡逻队加固停靠船只
- 2011-08-31全力以赴防御“南玛都”:道路客运未出现旅客滞留
- 2011-08-31“南玛都”将带来长时间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