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福州记者 林蔚 林熙/制图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5日讯(记者 林蔚/文 林熙/制图)
走在盛夏的田垄上,穿行于一排排整齐的大棚中,与沙埔村的农民企业家热烈地交流着现代农业公司运作的情景时,我心中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作为参加工作不久,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新”记者,在下基层采访之前,我一直担心无法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与福清市沙埔镇两家现代农业公司的老总林秀明和陈昌云的谈话,迅速打消了我的疑虑。虽然他俩都坚称“做农业的都不是老板是农民”,但他们已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做的事情、谈话的内容早已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而是具有高科技含量、运用了现代经营理念的现代设施农业。当那些我只在教科书中看到过的高科技农业,变成生机勃勃的图景,真实地摆在我的面前时,我感到振奋不已。
环保、绿色、无公害,这些城市里购买食品的准则,都是林秀明和陈昌云烂熟于心的产品要求,实打实地落实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国外请来博士,从山东请来技术员,再引进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利用大棚、灌溉管道这些农业设施,原本围海造田而形成的盐碱地,经过七年多的努力,现在已成为种植多种经济作物的良田千里。七八千亩地每年都能生产出十五六倍于传统农业的效益。
“反季节销售”是设施农业为农民们带来的另一个重要现代概念。村民介绍说,因为夏天是台风季节,所以就歇耕晒田,但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反季节蔬菜的育种。我们来到田野里,田垄上的工人们正紧张地制作甜椒培养基,播种育苗。
最大的变化在于经营理念。“越多人来做越好。”陈昌云经营的圣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了当地2000多户农户。福清市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文告诉我们,“现在做农业都强调规模效益。”沙埔镇的圣禾、绿叶两家公司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免费技术培训、检测、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的服务,都是为了产生“规模效益”。“规模效益”的观念正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替代“种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陈旧观念,深入到农民大众的心里。林秀明告诉我们,在统一规范检测包装后,所有带动农户和他们公司的农产品就会被送往海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销往全国各地。
采访归来,我们在农田边遇见了忙完农活的几位农民。原本在外做小生意的陈昆来就是沙埔本地人,自从回家跟着同乡一起投资做设施农业,两年已赚了二三十万元。家底清贫的贵州人许启原腿有残疾,但因为设施农业的农活重在技术含量,不像传统农业对体力要求那么高,所以他可以胜任,如今他和妻子一年可以存上三四万块钱。“把小孩也接过来上学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许启原说。
田野里吹来的风,把农民的欢声笑语吹出好远。站在田垄上极目远眺,可以看见搭着大棚的农田广阔无垠。不难想象,当金秋时节硕果压枝时这里将会是怎样一番美好的景象。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的新思想、新观念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幸福新生活。
- 2011-09-05在南安市水阁等村庄感受山坳里的“草根”信息化
- 2011-09-05“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夫妻警备室”
- 2011-09-05经历了风雨 见到了彩虹
- 2011-09-05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受到各界好评
- 2011-09-04纺织业成为尤溪第一大工业产业
- 2011-09-04“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民创业的和洋故事
- 2011-09-04好日子跟城里人一样了
- 2011-09-02抗灾自救重建家园:莆田百万军民奋起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