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闽南日报社开展“五大战役一线行”新闻采风活动启示

m.folksfolks.com 2011-10-25 11:47  陈益雄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要“走进去”,就要吃苦耐劳、扎实深入。完成一次采访,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轻松松的小事,下基层采访更有可能遇到各种状况,不能做到扎实深入,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五大战役一线行”新闻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许多采编人员面临着政务报道多、夜班倒班累等困难。有些采访甚至需要翻山越岭、连续作战。面对挑战,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肯定会望而却步。作为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也只有扎根群众,深入基层实践,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灵感,捕捉生动场景,挖掘动人故事,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作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才能创造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更好地体现党报的权威性,增强党报的传播力。记者林堃和见习记者刘慜睿要到龙文区碧湖生态园采访征地工作小组,由于征地工作小组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夜间挨家挨户进行。采访组白天跟着征地工作小组成员把房屋勘丈成果图逐一核对装订,并部分分发到村民手里;夜间,跟着他们穿行在狭窄的村道,走村入户进行采访。在农户家里,记者和农民一起喝茶、聊天,许多有关征地工作小组的情况从他们口中透露出来,采访的内容显得真实、可靠。结束一天的采访回来,已经是深夜,一篇《情现灯火阑珊时——龙文区碧湖生态园征地工作小组夜访拆迁户见闻》一气呵成,一篇有感而发的“记者手记”《向忙碌在一线的身影致敬》让人明显感觉记者真情流露。记者曾庆贤和见习记者刘慜睿采写的《弱水一瓢最温情——东山县“水战役”现场见闻》,同样来得异常艰辛。两位记者从漳州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东山,马上又跟着农村供水突击队的队员们上山,现场查看工人挖沟、铺管、接口、填土……东山县水务局局长张美光说,东山这瓢水,翻山越岭,历尽艰难险阻来到东山人的桶里、碗里、嘴里、心里。《弱水一瓢最温情》这篇文章的诞生,同样记载了记者采访途中付出的许多汗水和辛劳。

要“走进去”,就要比学赶超、争创精品。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有了扎实深入的采访,才让出好作品、出精品成为可能。一次成功策划的大型采访活动,就应当是一次记者风采大展示,是一次文风作风大比武,是一次协同作战大练兵,是一次舆论引导能力的大提升。只有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我们的报道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真实性和质量的保证,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在采访活动中,采编人员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在写作过程中,大家勇于克服题材相近、角度难选等困难,敢破敢立,大胆创新,反复锤炼,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和以往报道五大战役的新闻不同,这次采写的新闻作品都是有血有肉,现场气息十分浓厚。《烈日和焊花里的“空中芭蕾”》、《弱水一瓢最温情》、《激情,成就骏马奔腾般的建设速度》、《“移山,怕什么!”》……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标题都显得充满个性,充满感染力。还有那些体现记者真情实感的“记者手记”《烈日下的“人文清凉”》、《责任是企业建设的第一道“工序”》、《抱着服务意识干事业》等,让人真实感受到记者文风的改变。

闽南日报编辑 陈益雄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