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基层亲历 > 正文

福建日报要闻编辑部主任 吴孝武:回到现场之后的思考

m.folksfolks.com 2011-12-22 11:2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要闻编辑部也曾鼓励编辑利用调休、调班下基层,但一直没有常态化,部主任也没有带好头。这次“走基层”,可以说是一次及时的补课。我现在的思考是,我们应该如何走基层,我们回到现场后可以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让走基层常态化。要建立激励记者编辑到达现场、培育现场意识的刚性制度体系,使到达现场成为一种职业自觉。新闻回到现场,要旨在于基层体验的积累,在于现场意识的养成,把这种体验和意识深深浸润于所提供的新闻产品之中,并化为真实、深刻、可达的阅读体验,从而影响受众。

第二,走基层要身心俱到。只有心智同时到达现场,与一事一物倾心对话,与新闻当事人倾心沟通,才能有真实的体验和完全的观察并形成现场经验的积累,才能有独立的判断和深邃的思考,才能提供独家的发现、独特的角度和独到的观点,也才能捕捉并善用源于生活的活语言、真话语,祛除新闻八股之魅,达成美的文本表达。不能把走基层的栏目当成一个框,只在稿子上加几个场景,添几句对话,不管事实是否典型,写法是否仍旧老套,就贴上“走转改”的标签,也算是走基层。

第三,所有版面都要回到现场。编辑的目光要更多地聚焦基层和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反映民生民情民愿,让来自生动而丰富的生活现场的活新闻、真新闻更多地占领版面,占领版面的重要位置,而不仅仅是在某个版面开办几个专栏。所有的版面,都应该转作风、改文风。

第四,“走基层”的产品应该多样化。要准确理解“走基层”的真实意义。“走基层”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的转变和完善,体现在新闻作品上,不仅仅需要那些鲜活的体验式、现场性、故事化的稿件。我认为,应该利用这次走基层的机会,重拾并发扬光大党报善于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重建党报的竞争优势,树立政经大报的风范。近些年,这个好传统日渐式微,根源之一就是记者编辑走基层少了。因此,下阶段走基层应该要在调查研究上多下点功夫,带着问题走基层,在走基层中思考,去发现真问题、真典型,写出有分量、有思想的作品,就算长了点,也是真新闻、好新闻。有一种声音,认为走基层就只能写短平快的稿子。我认为,这是误区,文本的长短,关键要看信息量的大小,新闻价值高不高,有没有用,要看怎么写,好看不好看。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