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菁: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是中国人浴火重生的动力
m.folksfolks.com 2012-04-13 11:2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我来说两句
闽商传播闽文化有容乃大 记者:我们知道闽商是闽人这一群体的卓越代表,他们又是如何体现海纳百川这一文明形态的呢?能具体举些例子么? 苏文菁:我们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闽商是如何将货品包括文化输出,二是闽商如何将海外物产输入,这两个循环过程不仅搞活了经济,也将闽文化传播,并且吸收包容他者文化,有容乃大。先从闽商在前工业时代的历史活动看,福建不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产地,不是中国陶瓷业的发源地,也不是中国纺织业的发源地,但是在唐宋以来的千年间,福建的茶叶、瓷器、纺织品却拥有最大的海外市场。 在货品的输出方面:我们举茶叶的例子。今天,铁观音在世界市场是最受欢迎的茶叶品种之一。闽商通过用文化来包装商品赋予日常的民生用品以高雅的文化内涵。除了铁观音本身不俗的品质之外,福建安溪人用“魏说”传和“王说”传来包装产品: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有个老茶农魏荫、勤于种茶,敬奉观音。终有一天,在观音指点下,于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遵观音旨意将之全力推广。因该茶是观音托梦所得,故名“铁观音”。“王说”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士让于乾隆6年奉召入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送给方苞自种好茶;方侍郎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见此茶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魏说”借助民间对观音的崇拜,让神灵为新茶开道;“王说”则借助了人间帝王的权威来肯定茶叶的品质。 在货品的输入方面: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在制作业、生活商品供给需要仰赖亚洲中国丰沛的物产。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早就在亚洲内部各地区的贸易中发挥着翘楚的作用,亚洲各地形成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市场。闽商通过“大帆船贸易”将白银引入中国,带来了中国货币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刺激了海外贸易的规模和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程。白银从日本、美洲、欧洲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中国商品则借助闽商的海外贸易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多元文明频繁互动的世界贸易网,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的,早在世界经贸一体化趋势建立之初,闽商便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明朝万历年间,吕宋忙碌的码头,海关,出生福建长乐的商人陈振龙冒着生命危险将番薯苗藏在扁担里秘密带回福州。番薯原产于中美洲,西班牙在当时设立了相当严格的边防检查制度,不准出口物种,番薯是不允许带出境的,烟草、花生等其它作物也一样。在大帆船航线上行走的闽商意识到番薯、马铃薯、烟草等作为粮食、经济作物的意义,便想方设法引进回国内。陈振龙的冒险最终成功了,并且还在福州试种成功。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大旱,粮食欠收。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进献番薯,倡导广植,使闽中民众渡过了饥荒。今康熙时期,在陈振龙家族后人的努力下,番薯栽培技术传遍全国,番薯的广泛种植改良了土壤,使沿海盐碱地变成了小麦与水稻可耕种的土地,还可以与小麦、玉米等其它作物进行混种和间隔种植,丰富了中国耕作制度的内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的亩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严峻的粮食问题。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