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坯房”到“小洋楼”——浦城县农村造福搬迁见闻
m.folksfolks.com 2012-09-30 12:24 汤华、沈汝发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闽北浦城县农村造福搬迁见闻 新华网福州9月16日电(记者汤华、沈汝发)清洁的水泥路,新颖的三层小洋楼,学校、卫生所、公园一应俱全……福建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现在看上去就像一个新城镇。很难想象,这里是浦城县“造福工程”整村搬迁的新村安置点。 浦城县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是财政困难德的农业大县。但在实施农村“造福工程”方面却一点不小气。“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搬迁1358户、5933人,整体搬迁了36个自然村,新建“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58个,发放补助资金1400多万元。 “仅2008年、2009年,县里就给村里补贴了80多万元。”柳墩村党支部书记冯玉机告诉记者,造福工程遵循因地制宜,志愿搬迁的原则,全村10个高山、偏僻自然村已经有7个基本搬了下来。 据盘亭乡党委书记吴惠强介绍,“造福工程”按照每人2500元标准给予补助,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柳墩村新村安置点征地24亩,设计好户型,按照每户110平方米用地标准实行“统规自建”。村里还发动在外乡亲捐款,加上各种扶持资金,共筹集了150多万元用于公路、排污管道、路灯、绿化建设。 “没想到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从上田铺自然村搬下来的村民陈紫莲一边泡茶招待客人,一边介绍着自家三层小洋楼,笑得合不拢嘴。这栋小洋楼厨房、卫生间全都齐备,用上了沼气、太阳能供暖。“这在城里算别墅了”,邻居村民打趣说。 “我家原来住山上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买什么都要下山,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很不方便。”陈紫莲说。 2009年,陈紫莲一家在柳墩村安置点花30万元盖了三层小洋楼。“政府‘造福工程’补了12500元,老公在温州打工有一些积蓄,咬咬牙房子就盖起来了。” 孩子读书和看病一直是柳墩村高山上的自然村面临的普遍难题。“山高路远。没有医生,小病忍一忍,大病只能靠人抬下来。没有学校,孩子读书每天来回要走三个小时。”从里湾自然村搬下来的村民李新标说,他现在村里帮一家皮具企业做来料加工,一年能赚七八万元。 搬迁下来的村民生计如何解决?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村民将一楼当做临道店面,销售日常生活用品;一些村民外出打工或就近到村里的毛竹加工厂、服装企业打工;一些村民租地种植蔬菜、水稻等。 冯玉机告诉记者,山上偏僻自然村全部是土坯房,日久风蚀,已不适合人居住。目前还有33户有意愿搬迁但建房困难的群众,村里正在筹措资金以建廉租房、敬老院的形式,到2015年将所有山上的村民全部搬迁下来。 柳墩村仅仅是浦城县农村造福搬迁的一个缩影。浦城县委书记陈国发说,全县“十二五”期间将搬迁5704户22465人,其中集中安置4935户,整村搬迁5个自然村,新建集中安置点10个。2012年,浦城县将搬迁715户3100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征地、地基建设,累计投资1.4亿多元。” “浦城县将继续把‘造福工程’当做改善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引导搬迁户融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建设,真正让每一个群众都过上幸福生活。”陈国发说。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