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汶川重建5周年> 新生活 > 正文

“藏家乐”让地震灾区富起来 产业重建才有新生

m.folksfolks.com 2013-05-20 16:02  李秀婷 杨大正 梁文悦 闫昆仑 马喜生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三江镇别具特色的藏家建筑。

重建 “藏家乐”遍地开花

在藏家风情园的带动之下,河坝村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主动建起了一座座融合了现代风格的藏族风情小楼

时值“五一”假期,河坝村里随处可以看到游客,他们大多从成都过来,带着孩子,牵着小狗,来到三江镇感受独特的藏乡风情。

河坝村是三江镇的门户,从成都前往三江镇,在公路上远远便可望见“水乡藏寨”的大牌坊。记者走进村里看到,村民居住的村寨是一座座藏羌风情院落,底层是餐饮、商铺,楼上可居家,也可开旅店。

“成都市民喜欢这里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都乐于到这里来度假、养老,有时候住两三个月都不愿意走。”当地人自豪地说。

在三江镇,有一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藏家风情园,这是一个集“住房重建、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灾后重建项目。

藏家风情园里聚居着28户人家。在汶川大地震之前,这些居民都住在高山上,从事农耕。地震后,他们从高山上搬迁下来,开始种植猕猴桃,办起了农家乐。

刘代琼就是这28户人家中的一个。她为自己在藏家风情园的农家乐取名“惠援居”,表达了她对惠州援建人的感恩。

地震前,她一个人在家种点玉米来换粮食吃,丈夫在外打工,由于是包工头,每年能够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而村里其他人外出打工每年一般只能收入1万元左右。地震后,刘代琼只想着怎样把房子修起来,并不敢去想以后要怎样生活。她的这种想法是当时村民的普遍状态:只想着怎样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却很少有发展意识。

为了集中安置村民,并带动发展农家乐产业,重建点选择在山脚下的烂河滩上,规划筹建一个藏家风情园。但问题出现了,大多数村民都不愿意搬进去,甚至有的人报了名后又退了。

“我们当时怕烂河滩一遭大水就会被冲毁。”刘代琼说出了大多数村民的担心。河坝村村支书姚富荣补充说,另一方面,当时村民也在担心没地种了之后,如果没有客人来,生计究竟该如何维持。

对此,惠州援建组和当地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承诺将在河滩上修起牢固的河堤,并对发展农家乐进行补助,村民们才逐渐打消了顾虑。刘代琼是第一个搬进藏家风情园的村民。

援建工作组给每户搬进来的村民提供3万至5万元的资助,用来建造新房子。这些新房都是知名设计专家的“大手笔”,外观保持了浓郁的藏家风情,采用了建设部重点科技成果——CL建筑体系技术,具有抗震、节能、保温、隔热、防潮、节材、节地等特点,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新修的防洪大堤将整个烂河滩保护起来。这几年,经过数次洪水的考验,藏家风情园始终安然无恙。

2010年5月,刘代琼的“惠援居”正式开业。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惠援居”每年都能给她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今年“五一”,农家乐旅馆的12个房间早早就已经全部订满。除此之外,刘代琼还在闲暇时间种植了10多亩猕猴桃,每年也能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用她的话说: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藏家风情园的带动之下,其他村民也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姚富荣介绍说,村里这一座座融合了现代风格的藏族风情小楼都是村民自己主动建起来的。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