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收看。举世关注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经过4天的闭门会议,于今天下午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中国未来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作出了一个纲领性的规划,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一轮改革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怎样的动力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邀请到中国社科院两位专家,为广大网友做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2013-11-1220:31:40 中国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王国刚,感谢两位嘉宾光临中国网的演播室。 2013-11-1220:33:14 潘家华: 谢谢! 2013-11-1220:33:21 中国网: 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幕了。这次会议主要制定了未来10年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从总体看,会议成果是否满足大众的预期?王所长? 2013-11-1220:33:32 王国刚: 毫无疑问,这次会议成果集中了全国人民、全党的智慧,在“顶层设计+摸着石头过河”的条件下,我们探索出了这条路,大家对它预期很高,从现在已经出来的公报来看,应该讲公报句句箴言,可以说满足了大家的预期。 2013-11-1220:33:48 潘家华: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未来10年路向何方,怎样走?这确实是广大人民群众乃至于全世界人民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三中全会的《决定》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满足了人们的预期,符合人们的预期,我们的方向明确了。应该说这是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路线图,制定了目标,要在2020年基本上完成我们社会经济改革的制度和方案,而且在相应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提出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这么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的作用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但是三中全会的决定非常明确地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间起决定性的作用。我是觉得这句话对人们的预期应该是个非常好的回应。 2013-11-1220:34:48 中国网: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一会儿会讲到。在两位专家看来,这次三中全会最大的突破和亮点有那些呢? 2013-11-1220:38:14 王国刚: 从经济领域说,这次所讲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如刚才潘家华所长所讲的,强调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个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我们在1978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了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提出的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了十六大以后,我们提出的是“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回非常明确地告诉你,它是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等会儿我们还会继续谈。 2013-11-1220:38:37 王国刚: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我们在进步,这是亮点。可以讲说,这已经把话讲到位了,表明了我们在前面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我们今天可以说这句话了。同时指出,我们在往后走的路上,因为这是路线图,在走的路途中特别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讲白了就是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的作用,强调的是价格怎么形成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价格信号不强,因为价格本身就有信号,资源配置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这方面我们的教训是非常多的。这是最大的亮点。 2013-11-1220:40:20 潘家华: 我的研究领域是城市与环境发展,从城市发展这个问题来看,三中全会的《决定》是非常明确的,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规划了非常好的、清晰的蓝图,就是“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城乡一体,建立一种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确实有了三中全会规划的这样一个蓝图,我们打破这样的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发展就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而且也有了非常明确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这样一种可行的方法。 2013-11-1220:41:45 潘家华: 从环境保护领域来看,这次应该说也有了一些非常大的突破,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文明制度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列入在三中全会的文件中,而且不只一次出现,我刚才看了一下,至少有三次出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且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划定“生态红线”,应该说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划定生态红线。 中国由于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环境破坏、污染的程度已经比较高,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划定生态红线意义十分重大。 2013-11-1220:43:20 中国网: 其中是不是也强调了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潘老师对这个怎么理解? 2013-11-1220:44:05 潘家华: 管理体制有几个方面:第一,我们还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的管理体制不应该是一种行政性的、简单的、命令式的管理体制。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水、大气都是一种资源,这样一种资源,我们应该发挥市场配置这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所以,这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减少政府的干预,让市场来配置这样一些资源。 2013-11-1220:45:11 潘家华: 第二,我们同时还应该改善和加强政府的作用。改善和加强了政府的作用,政府就在监管中间不可缺位,不可越位。 第三,一定要有比较明确的法制、机制、体制的建设。在体制、机制的规范下,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才能得到非常清晰、有效的发挥。 2013-11-1220:46:10 中国网: 在节目一开始我也说过了,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且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于强调“深化”和“全面”这两个概念,两位专家怎么看? 2013-11-1220:46:58 王国刚: 过去,我们在1978年以后,那时候所讲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改革逐渐拓展开来。除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外,还有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还有生态文明方面的改革。局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眼光是不够的,我们把面拓展开来了,这就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全面、统筹地安排这些改革。因为这些改革有些是互相掣肘的,有的单兵突进,反而会给后续的其他改革造成障碍。因此,现在全面性比过去更加重要,从城乡居民、企业以及其他方面来讲,对于全面性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2013-11-1220:47:23 潘家华: 刚才王国刚所长就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做了一个非常简明、非常到位的深化过程的描述。 2013-11-1220:48:52 中国网: 这是对于深化的理解。 2013-11-1220:49:16 潘家华: 对。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从80年代的“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到现在的“简政放权”,应该说也是在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中间。 第一,“全面”,在三中全会的文件中间非常明确地讲,经济要市场化,要发展市场经济。 第二,民主政治,也就是政治要民主化。 第三,文化,要先进文化,就是文化要先进化。 第四,社会是和谐社会,也就是我们社会要和谐化。 第五,我们的文明要生态化,要生态文明。 所以,应该说是属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我们社会主义总体建设的五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综合的体现。所以,应该说这个“全面”是非常准确的。 2013-11-1220:49:25 潘家华: 我刚才漏了一个文化。 2013-11-1220:50:36 中国网: 两位觉得为什么“全面改革”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而新一轮的“全面改革”将会对国内、国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2013-11-1220:50:48 王国刚: 应该讲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当中,有一些作为突破口先行一步是可以的,但是后续的其他跟不上来,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走在前,如果后面的社会、文化、政治、生态跟不上来,那么这个经济体制改革也“下”不去。 比如,在经济当中,人们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公平与效率,可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效率提高了,但我们是否维护了公平?而公平的事儿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可能经济搞好了,可是环境破坏了,等等,这些事儿很多。人们不仅要吃饱、穿暖,而且得有尊严,要体面,可是体面和尊严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那么就需要有文化,需要有社会管理,因此,得有这个大系统。 2013-11-1220:51:12 潘家华: 王所长已经说得很全面了,实际上这是个“短板效应”的问题。我们只有全面、综合推进,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才能稳步前行。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短板的话,它就拖了后腿了,这就是我们水桶原理中间的“短板效应”。如果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当初没有党政分权,我们的企业就不可能走向市场;现在这样的审批手续过多或者不完善,市场运行实际有很多的“紧箍咒”,必须有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步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改变,所有的经济运行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化都应该说不可能得到深化和完善。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不仅仅是要求物质上的,而且要有一个“美丽中国”和比较美好的环境。如果我们吃得很好,穿得很好,但是在一个雾霾天气中间,每个人成为污染空气的“清洗机”的话,我们的生活品质怎么能够得到体现?实际上三中全会文件中间所讲的增进人民的福祉,人民的福祉不仅仅是货币收入,不仅仅是文化、财产收入,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是我们的生态环境。 2013-11-1220:52:56 中国网: 两位怎么看待新一轮改革对国际上的影响呢? 2013-11-1220:55:17 王国刚: 应该讲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它本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在不断地发挥。 2013-11-1220:55:33 中国网: 话语权也在不断增长。 2013-11-1220:55:54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