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怜长信寂寂深宫人——梨园戏《太后贺寿》李太后人物浅谈
2018-11-12 16:09:06 来源:《福建艺术》杂志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应怜长信寂寂深宫人——梨园戏《太后贺寿》李太后人物浅谈 文/谢子丑 两汉时,太后多居长信宫,数度临朝执政。明朝鉴于前代覆辙,宫闱之制清肃。终明一代,受百官拥戴,以“垂帘抚孤”的名义,参与朝政的后妃仅有两位。一位是明英宗的祖母张太后,另一位便是明神宗的生母、这次剧本中的主人公——李太后。张太后出身靖难功臣,地位显贵,且处于明朝前期的太平盛世,内阁有“三杨”等名臣辅政,自是一派雍容平和的景象。而李太后的传奇色彩要显得浓厚很多,出身低微的宫婢,处于亟待改革的衰落期,面对以张居正为首的强势文官集团。由于“女主参政”在明朝是非正统的政治现象,因此她的皇权地位需要士大夫的认可与拥戴,自己要处处履薄临渊,苦心经营。既要维护皇权的威严,又要避免遭到文官集团的责难。面对强臣张居正,她更是满腹的柔肠百转。出于对他人物才华的仰慕,出于深宫孤儿寡母在政治上的依靠,更是出于对大明江山中兴的渴望,她必须无条件支持他的政治改革,有时甚至要采取忍让态度。但是又要对他适当施压,以维护皇权地位的不容侵犯。碰到亲情这一底线问题,她不惜运用政治筹码进行斡旋争取。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政治关系,赋予李太后这一人物很深很广的艺术诠释空间。 《太后贺寿》剧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早年读过的一部历史小说,李太后将砌刀作为礼物送给父亲的故事情节。而这一故事情节的背后,则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衣事件”。万历四年,李太后的娘家父弟,奉旨督办军衣织造,以劣充好,中饱私囊,导致长城将士冻毙多人。时任蓟州总兵的著名将领戚继光,向首辅张居正揭发此事。张居正为了扫清改革阻碍,强势表态法办此事。权衡利弊之下,李太后默许了张居正的主张,但是要求他务必保全娘家父弟的性命,该事件最终以双方共赢的政治交易方式得以妥协解决。历史小说中,是该事件妥协解决之后,恰逢过年,李太后将砌刀作为新年贺礼送给父亲,警示他要安分守己。而我则是改为生辰贺寿,以此作为矛盾点,用来聚结与体现人物。李太后深居宫中,整年不见老父幼弟,眼巴巴盼着回娘家贺寿省亲。军衣事件,却顷刻陷她于两难境地,回家贺寿成了烫手的山芋。 李太后人物的丰富生动,在于她的多重复合性。对于国家朝廷而言,她是皇权的代理人,是大明江山的守护者,更是受士大夫歧视的“女主”。一步走对,可能得到“贤德后妃”的赞誉。一步走错,也会得到“牝鸡司晨”的无情指责。对于家庭而言,她是寡妇与慈母,是女儿与姐姐。作为寡妇慈母,她必须苦心经营丈夫留下来的江山,确保儿子未来皇图的中兴稳固。作为女儿姐姐,得知父弟犯下欺天大罪,擦干了羞愧的眼泪,哀求无果,她只能咬紧牙关去逼迫他们认罪,最后再施展翠袖乾坤去保全性命。对于一代权臣张居正而言,她又是一个柔媚多情的女人。那种深深埋藏于心底的情感,是少女时代的仰慕,是政治场上的默默支持,更是人生抱负的知音。当她卷起宫帘,卸下太后的光环,袅袅娜娜地走到他跟前。斯时斯景,如果张居正不那么的强势,能有一丝丝的妥协,不拿国法社稷那一套来逼迫她,或许她心中会很宽慰知足的。 李太后的丈夫明穆宗,登基之前,封为裕王。在严嵩当权的时代,裕王府是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清流名臣荟萃之地。由宫婢而成长为王妃的李太后,应在那时得以耳濡目染,养成日后从政的见识与手腕。她在请求张居正对父弟网开一面时,先感慨了一番君臣恩义,其实就是在含蓄地警告张居正,没有她的皇权支持,新政改革不可能持续下去,希望他能让步。但在那件象征内忧外患的劣质军衣面前,她只能顾全政局,隐忍妥协。转而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亲绑父弟上朝请罪,争取到了士大夫舆论的支持,反倒把张居正逼入尴尬局势,不得不饶恕了武清侯父子的性命。深谙士大夫政治规则的她,制止儿子明神宗下旨赦免外戚。君臣之上,复有道统,她不想自己苦心栽培的儿子,成为士大夫眼中的昏君,责任只能由她自己来承担。面对张居正的脱冠诤谏,为了大局着想,她只能尊重原判,狠心将遭受廷杖酷刑的弟弟流放塞北。剧本最后,当她步履苦恹地登上午门,或许那时的她能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王朝至高无上的皇权代理人,她所必须承受的“高处不胜寒”的责任与痛苦。 出宫夜行的独角戏,是李太后人物形象与情感的集中体现。天街孤独,霜寒雪冻,将她多重的内心,一层一层地掰剥出来。那条漫长而寒冷的天街,注定是一段苦难的人生道路。从出身低微的一介宫婢,到北辰之高的皇太后,可谓步步维艰。千辛万苦爬到皇权的顶峰,却因为娘家父弟的贪婪,而跌入两难的窘境。进一步,有骨肉亲情之难忍。退一步,有国法社稷之重压。如果丈夫不那么早逝,她只需在深宫做一个安享荣华的妃子。没必要挑起江山重担,整日与那些气焰汹汹的文官集团斡旋。天家富贵,反倒不如御街两旁的民户,可以安逸地围炉夜叙。回想起王府的那段少女时光,对张居正意气风发的无限仰慕,让她稍稍温馨片刻。然而,现实的政治却是那么的冷酷无情,再厚的锦貂翠裘,也暖烘不了凄凉的内心。沉重的心情,沉重的步伐,让她极不情愿再走下去。但是寒风掀起的那一堆街边饿殍,让她认识到了大明国势的危难。作为一个寡母,儿子明神宗是她人生的全部。为了儿子的江山未来,她必须抛却满襟的断肠幽怨,勇敢承担起身为皇权代理人的责任,坚持将这条寒冷的天街走完下去。 借着回门贺寿之名,行规劝认罪之实,是刻画李太后情感纠葛的重要关目。这一场我借鉴了梨园戏传统折子戏《围棋》的艺术手法,运用“移步换景”的机巧,去开展一个“必须说但又不好说”的戏剧矛盾。李太后回到娘家,看见寿烛照耀下、满头白发的老父亲,此时此景,让她去逼问罪愆,真的有如胸口剜肉一般难受。但是看见一旁依旧醉生梦死的弟弟,她又觉得娘家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说又万万不行。于是,她通过厅堂拜寿、府第游赏、家庙祭母三个场景的转换,一次更比一次深入地运用“寓意于景,言外敲打”的心理战术,去表现她的“不得不说,但又难说”的不忍、忧虑、步步紧逼的人物形象与情感。当父亲责备她,为什么不能运用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去保全他们所犯的罪过?李太后的一首“嗟我身处千古是非地”的悲歌,唱出了她身为太后的情非得已与辛酸苦楚。同时感动了老父幼弟,甘愿冒着斧钺之诛的风险,随她上朝请罪。在这一场中,亲情是李太后心中最大的不忍,亦是她离开了九重天阙,唯一可以尽情倾诉的地方,更是促使她最后解决这一件棘手的政治事件的有力杀手锏。 《明史》“后妃列传”中,史家评价李太后:“后性严明。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覈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她掌舵大明皇权长达十年,“军衣事件”不过是她政治人生中的小片段。但是却如一帧蕴藉丰富的历史小画卷,让我们后人得以运用戏剧的笔墨,去探寻、想象、描摹她丰富多姿的人物情貌。剧本中,李太后出场的第一首曲子里,我写了两句“身后史家秉直笔,应怜长信寂寂深宫人”,似乎是我与她隔着历史时空的一种由衷相惜。 谢子丑,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编剧。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