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艺节观微:老IP,新绽放
2018-11-14 08:58:54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卓志沐 我来说两句 |
IP,是影视娱乐行业的热门词汇。简言之,IP可理解为热门现象,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首歌甚至一句话,只要有热度、有受众,便可成为IP。事实上,在流行文化的范畴外,还有一些经过时间筛选、岁月考验的作品,也可被称作经典老IP。 福建戏剧历经近七十年的岁月,可谓群星璀璨、名家辈出,许多经典作品或在观众中口口相传,或被各剧种、剧团争相搬演。在第七届福建艺术节上,将经典老IP回炉打造不啻为一种返本开新、向传统致敬的实践,最有代表性的两出作品是梨园戏《陈仲子》和越剧《团圆之后》。 《陈仲子》由福建剧坛“三驾马车”之一的王仁杰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首夺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颁奖晚会上,她曾演唱其中《半李三咽》一段,技惊四座。 全剧以“冰糖葫芦”的格式,直叙齐国名士陈仲子的传奇故事,通过《辟兄别母》《碎坛绝食》《半李三咽》《灌园拒相》《食鹅呕鹅》和《蚯蚓比廉》六节,勾画出了这名战国思想家“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贞廉形象。然而,这一部略显高冷的作品,却在1990年首演后便几乎绝迹于舞台,可见它对舞台呈现的要求之高、挑战之大,确非当年的技术和理念可以完成。暌违舞台二十多年,当我们在七艺节迎来《陈仲子》,它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惊喜。 将半生舞台经验投入《陈仲子》的导演曾静萍和主演林苍晓,突破了梨园戏以往沉稳、内敛的表演模式,将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狂狷文人形象完整呈现了出来。七艺节版《陈仲子》的舞美可谓是简之又简,除了将传统的台上台由固定改为活动之外,甚至没有一桌一椅。这些舞台留白,为演员展示表演功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林苍晓打破了自己以往的书生、官生形象,将陈仲子的孤独、固执甚至些许的神经质,都表现得惟妙惟肖。 有人会说《陈仲子》不太像观众熟悉的梨园戏,但它确实充满了探索性,无一处不体现出导演兼主演曾静萍的个人风格。在《食鹅呕鹅》一出中,曾静萍巧妙地将“鹅”进行了具象化的处理,利用二人对手表演,将陈仲子激烈的内心斗争外化于观众眼前,哪怕不熟悉戏曲的观众,也能心领神会,又从容、精准地填满了舞台空间。 与《陈仲子》相比,由已故著名编剧陈仁鉴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团圆之后》,可算是更为“古早”的福建经典老IP。它自诞生至今收获无数荣誉,被田汉称为“是继《十五贯》以后戏曲剧目改编整理的又一胜利,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的又一胜利”。本届艺术节,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将在17日和19日再次演出这部剧目,挑梁的是该团的尹派小生陈丽宇。其实,芳华与《团圆之后》渊源颇深,早在上世纪该剧初成名之时,芳华越剧团创始人尹桂芳就将其移植改编为越剧《父子恨》。因此,芳华此次搬演《团圆之后》,亦是后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剧(尹派)”的传承。 《团圆之后》是“反传统”的先驱,它将中国戏曲惯用的大团圆结局反做开篇,层层推进,步步惊心,最终形成了一场既有传统戏曲之美,又兼具古希腊悲剧精神的典范之作。导演韩剑英迎难而上,以新手法捏合老传统,打造了一个以现代“黑匣子”剧场为框架,以传统一桌二椅的为核心的舞台结构,将剩余的空间皆交予演员,让她们发挥各自表演功力进行填补。越剧尹派沉稳、多样的表演风格和细腻委婉的唱腔,为陈丽宇的人物塑造提供了绝佳的基础。导、演相互助力,有望令《团圆之后》这个经典IP焕发新的光彩。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IP宝库,经典剧目犹如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些经典老IP的影响力确实不小,但如何将这影响力转变为全新的舞台呈现,既能让老观众全心接受,又能让新观众沉浸其中,是考验院团和主创的关键问题。《陈仲子》和《团圆之后》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全新的尝试。福建戏曲正是循着这般孜孜不倦的探索,才能坚定前行。 旧瓶新酒是否如观众所愿?还需亲往剧场观看才能得出结论。七艺节上,我们期待着更多经典老IP能够全新绽放。 题图:《食鹅呕鹅》哑剧桥段强化了戏剧效果。蒋芃 摄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