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水电厂集控中心内,运行班组即时掌控设备运行状态。本报记者张志鹏摄 ⊙本报记者张志鹏通讯员许燕妮 5月16日,是华安水电厂实现连续安全生产的第10000天。但就在时针滑至16日24时,27年前的那起“归零”事故,又再次浮现于他们脑海,此时,澎湃的心瞬间又回归平静。 1991年12月29日,在华安水电厂一厂配电室内,一只老鼠的猝然闯入,引发线路短路,导致主变跳闸。彼时,作为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电厂,便因这么一只老鼠,导致其安全生产连续天数“归零”。 “归零”后的华安水电厂并未简单归责于老鼠,而是痛定思痛,追根究源,携着一份敬畏之心,如履薄冰、一步一步地在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追梦之路”迈进着。 “人”字为先让安全二字入脑入心 “安全问题不解决,企业要怎么发展?效益从何谈起?”彼时,在总结多起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后,该厂把“先手棋”下在了“人”上。 该厂持续强化筑牢安全生产意识的工作,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将安全意识通过规程学习考试、安全月、安全日活动、电化教育、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载体植入员工心中,培育形成独特安全文化,使大家都能以安全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 通过制度刚性约束和安全文化长期的浸润,员工发生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为安全”的根本转变。 采访当天,在二厂的安装层,检修部的黄微斌和林木清刚完成起重作业,带回4条吊带、8个卸扣和2把摇把等20多项工器具。两人的上衣均已湿透,背部和腰部两截衣服颜色形成鲜明反差,嘴唇则略显干燥。没有休息的他们抿抿嘴唇,吞了口口水后,便开始对照着标识牌,将各工器具“对号入座”。 “吊带,4吨、5米,编号01;吊带,5吨、6米,编号02……”在起重仓库里,吊带近40条,卸扣百余个,尽管两人已热得汗如雨下,却还能一个一个仔细核对工具型号和参数,并分门别类摆放好,整个过程用时约3分钟。 在如此闷热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坚持做如此精细的工作?黄微斌说:“如果省略这3分钟,可能之后赔上的将是鲜活的生命。” 黄微斌介绍道,起重作业危险系数高,所用的工具如果负载不符或长度有误,即可能造成生产事故,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就提高效率而言,在需要它们的时候能够快速找到,省下的时间可不止3分钟,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更是如此。 “安全的事,马虎不得。”林木清说道。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