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的携手 闽宁协作让昔日贫瘠土地上花儿遍地
2020-12-27 18:30: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施良德 王姗菲 我来说两句 |
帮扶车间内,工人们可以通过加件加工获取劳动报酬。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东南网12月27日讯(本网记者颜财斌 郭晓楷)日前,在宁夏脱贫攻坚新闻通气会上,通报了闽宁协作相关情况,经过24年的久久为功,闽宁结对扶贫成功探索出东西部携手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据了解,24年来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援宁挂职干部,宁夏也选派了20批3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锻炼。福建帮助宁夏培训教师上万名,派遣教育、医疗、科技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亿多,先后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完成危房危窑改造2000多户,支持建设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修建了一大批水利水保、农村电网、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宁夏政府副秘书长、固原市委常委、副市长、福建援宁工作队领队黄水木表示,福建与宁夏“山海结盟”合力脱贫,仅在“十三五”期间,福建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6亿多元,实施1128个帮扶项目,受益贫困人口41万人。宁夏现有5万多人在闽稳定务工,每年获得劳务总收入超过15亿元。今年先后举办“闽宁出口商品塞上行”“宁夏出口商品闽上行”等一系列展示展销活动,通过闽宁协作渠道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9亿多元。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经从以产业扶贫、劳务输出、干部选派等为主,向金融、经贸、旅游、人文等多领域拓展;从以单向输入为主,向互补性、双向性、联动性拓展,既有经济上的互利共贏,又有人文精神上的互通共融。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上,两地将不断拓展、丰富闽宁协作内容,不断创新协作方式,广辟协作途径,推动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共同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7月3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8月23日,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学习活动,为夺取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新胜利、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位于宁夏红寺堡柳泉乡的一农户家庭环境。目前该地正在打响以“民宿旅游+移民文化+餐饮美食+果树认领+土特产销售+休闲度假”模式的乡村旅游品牌。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援宁干部 用真情促进协作深入走实 2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宁干部在宁夏扎根、奋斗,克服了气候环境、语言环境、生活方式的差异,奔赴乡镇、进村入户,来到贫困群众家中,与干部群众在田间地头交流致富经验,与贫困群众在脱贫一线琢磨脱贫,与移民群众在扶贫车间交心谈就业,了解县情、熟悉乡情、体察民情,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来到宁夏。当时闽宁两省区既没有直达火车,也不通航班,坐汽车至少要走3天。从那之后,直到2007年退休,林月婵先后到宁夏40多次,见证了“联席会议、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新模式诞生、延续。当地人亲热地唤她“林大姐”。至今,她手机中储存的号码,最多的仍是宁夏的。 从“移民吊庄”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菌草推广”到“招商引资”,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众多福建援宁项目,都凝聚着林月婵的心血和关注。“只要用心、用情,投入去做一件事儿,办法就会一个个浮出来。”林月婵说,闽宁帮扶机制是用“心”建起来的,而除了一代代援宁群体的接续奋斗,这个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推动建立的好机制,正是闽宁协作能结出丰硕成果的关键。 工人们正在自动机械上工作。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在宁夏,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是当地群众和援宁干部口中的“菌草之父”。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扶贫开发,产业先行。当时在福建推行的“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技术,进入援宁干部的视野。1997年4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应邀前往宁夏彭阳县调研。从此,林占熺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1999年10月2日,专家组在闽宁村组织测产验收,结果显示亩产近12万元。宁夏老乡知道后兴奋不已,现场编起了顺口溜。“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 然而,闽宁两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状况相去甚远,菌草扶贫方案在2000多公里之外的宁夏能行得通吗?闽宁村位于银川市以南50千米处贺兰山下的一片戈壁滩,是西海固地区西吉县8000多个移民的新家。“要迫切需要发展快速脱贫致富的,才能解决问题。”林占熺说。 菌草,再度被寄予吊庄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厚望。“没有草,可以想办法种!”林占熺不言放弃。为了让所有参与菌草生产的农户都能实现脱贫致富梦,经过埋头钻研,终于摸索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菌草扶贫新方案。 要降低农户参与门槛,必须简化技术,把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本土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因此,林占熺等菌草专家采用技术包干的方法,从备料、搭菇棚、管理到采菇,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导。 菇栽培出来了,往哪里卖呢?“你们是专家,如果你们不包销,农民就没有信心,那么菌草技术扶贫这事就做不成了。”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对林占熺说。于是,林占熺硬着头皮签订了包技术包销蘑菇协议,跑遍了全国主要蘑菇市场,组织福建销售企业助销“菌草菇”。 菌草扶贫之路,越走越宽。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宁夏贫困地区脱贫的好项目,要求迅速扩大规模,在全区贫困县推广。到了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便近60吨。一大批宁夏贫困户,通过菌草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在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扶贫的基础上,林占熺等专家不断总结,将其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林占熺说,希望“”生态治理、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发展”的模式,能够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带来启发。 林月婵和林占熺仅仅只是闽宁协作上的一个缩影。2020年7月3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这是一个跨越24年的奋斗集体——先后11批180余名福建挂职干部,2000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宁夏,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