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丰碑】成功破狱解救40多位难友——谢景德烈士
2022-09-29 15:34:45 来源:厅优抚褒扬处、省烈保中心、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责任编辑:郭晓楷 我来说两句 |
谢景德 又名谢汉秋、谢耀辉,福建省龙岩县适中镇人,1904年5月出生,1920年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第五组,1925年6月加入共青团,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厦门从事地下斗争,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常委、组织部部长等职,毕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1930年5月25日,上午8点多钟,由中共福建省委领导的厦门破狱的预定时刻将要到来的时候,所有参加破狱的有关人员,都已到达预定位置,正在听候号令行动。 一位浓眉大眼、脸型浑圆、头戴毡帽、身穿深灰色长衫的青年,来到思明监狱附近的一间小茶店里,要来一壶茶,一面静坐品茗,一面在观察店外动静。在他来到茶店之前,已经把他所指挥的队员定点,随时都可以执行任务。他们的任务是从监狱大门至碧山路打石字海岸,一站接一站,把出狱的战友送到接应的船上。 随着时钟的指针越来越靠近9点,那位品茗的青年,已经难于压抑内心的激动。他知道,再过几分钟,就将发生一起震撼厦门、甚至全国的事件。按照福建省委的破狱安排,陶铸是特务队的队长,其任务是进行武力破狱,把狱中的难友救出来。而他是接应队的队长,任务是把出狱的难友及时地接应到海边,再乘事先靠在那里的船离开厦门港到同安海边的珩厝和彭厝。这两个队一样重要,只要有一个环节扣不紧,都将危害狱中40多位难友的安全。 9时整,狱中的枪声响了,意味着破狱的战斗已经开始。 10分钟,就是那么短短的10分钟,特务队的11位英雄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打破监狱,让难友们全部从狱中冲出来。 眼下的任务,就落在由那位青年指挥的接应队身上了。“往前走!” 站在岔路口的接应队员,看到从狱中冲出来的难友,既亲切又像下命令似的,用手势起路标作用。 “往前走!” 下一站的接应队员,以同样的手势指挥难友们的前进方向。凡是在有岔路的地方,便会有人在指挥难友们该往哪里走。就这样,冲出监狱的40多位难友,都顺利地冲出监狱大门之后,先后到达了预先约定的打石字海岸,逐个登上了接应船。 10分钟,又是那么短短的10分钟,难友们分乘两艘木帆船,离开厦门港向同安而去! 此时,胜利完成了接应任务的那位青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混杂在路上行人之中,来到厦门港大学路,买了一条烤地瓜边走边吃当早餐。 这位看来很端庄、稳重的青年,就是当年的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谢景德。在省委组织破狱营救难友的斗争中,他是破狱委员会领导成员之一,承担接应队长的重任。 1927年2月,谢景德接受党的派遣,离开厦门回到龙岩,担任由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建立起来的(龙)岩、(漳)平、宁(洋)政治监察署秘书。这个秘书职位不高,却是监察署的“全权代表”。此时的谢景德,革命热情很高,一回到龙岩,就积极领导国民革命,迅速掀起了龙岩工农运动新高潮。 正当谢景德日夜为革命操劳的时候,家里派人来到龙岩城,给他送去一封急信,说他的母亲“病危”,务必立即回家。 谢景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平时又特别孝敬母亲,既然母亲病危,怎能不回去看一看?于是,他把工作安排了一下,第二天一早,就跟着那位来人,徒步从龙岩城回到他的故乡适中镇。当时没有公路,没有汽车,从城里到适中,整整走了一天,太阳快下山时才到达家里。 “阿辉,你回来了,真是阿姆(母亲)的孝子啊!”母亲健步到大门口迎接儿子回来。 谢景德回到家里,第一个见到的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母亲。这使他感到惊奇,明明说是母亲病危,而现在所看到的母亲,却是一点病象也没有,身体健康的很!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谢景德已是23岁的“大人”了,按当地一般风俗,早就应该娶亲成家,也好让做父母的早一天抱孙子。同时,母亲早就看中了一个邻村女子,端庄贤淑,又善于各项农活,与谢景德相配再合适不过了,希望能早一天过门。但是,谢景德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不愿过早成家,便一再借故推迟。父母新近获悉谢景德回到龙岩,经一番商量,自作主张来操办亲事,把谢景德骗回来。 当谢景德知道父母为他早日成亲而设下了骗局,内心自是不悦。但是,新娘子明天就要过门,生米已煮成熟饭,不好去亏待那位女子,也不好太伤父母的心,不得已答应下来。 谢景德对这个妻子是满意的,可谓心心相印,但他却还有一个比爱妻更热爱的事业。他俩结婚只有3天,第4天一早就告别了哭红了眼睛的妻子。母亲则送了一程又一程,千叮万嘱,要他经常回家。谢景德虽然也点头表示遵命,对刚成亲的妻子也恋恋不舍,心里却又在筹划回到龙岩城后如何工作。渐渐地,他的心飞到龙岩城去了!因为忙于革命,从此没有再同妻子生活在一起。 正当国共合作取得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右派,在暗地里策划一场反革命政变。福建的国民党右派遵照蒋介石的秘密指示,先后于4月3日和9日在福州、厦门发难,挥舞屠刀向共产党和革命志士砍来。紧接着,4月15日,龙岩的国民党右派,也悍然背叛革命,捣毁龙岩国民党(左派)县党部,包围岩平宁政治监察署,捕捉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解散了工会和农会。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在难于抗御的恶劣形势下,谢景德被迫潜往武汉。短短的3个月,武汉的革命形势也在恶化。7月15日,武汉的汪精卫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实行蒋汪合流。就这样,由孙中山先生苦心经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遭到失败!全国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不计其数,到处都是血雨腥风! 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党,1927年8月7日在武汉召开了党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虽然如此,中国革命仍然暂时处于低潮时期,白色恐怖弥漫全国。严酷而恶劣的革命形势,考验着每一个共产党人,也考验着年轻的谢景德。 就在此时,谢景德毅然接受党中央的派遣,回到福建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党中央的指示。 他沿途冒腥风,顶血雨,日夜兼程,用最快的速度回到闽南,全面、准确地向闽南临委书记罗明等领导同志介绍武汉政治形势,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党中央指示。在这之后不久的8月中旬,闽南临委扩大会议在南靖举行,结合闽南实际,决定建立农民武装,推动减租和反抗烟苗捐的斗争,并在时机成熟时,举行农民武装暴动。 在这次闽南临委扩大会上,谢景德被选为临委组织委员,负责组织工作。会议结束后,他立即投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巡回泉属、漳属、汀属各地党组织,指导各地革命斗争和工农运动。有一次,谢景德来到长汀,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他急中生智,混到牧童中去,拉着牵牛的绳子,让牛在草地上吃草。敌人查问每一个人时,他又装成哑巴,只打手势不开口,搞得敌人没有办法,终于化险为夷。 由于谢景德等同志在临委的领导下深入基层积极工作,很快就打开了闽南地区的革命局面。 熟悉谢景德的老同志都说,他不但无条件地服从革命需要,而且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一年到头,他不知有什么节假日,甚至不分日与夜,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工作能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足迹。用他自己的话说“最乐莫过于干革命。” 1929年3月,由朱德军长、毛泽东政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为了迅速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设在厦门的中共福建省委派遣谢景德以特派员身份前往闽西,架起地方与红军联系的桥梁。谢景德无条件服从党的需要,来到龙岩之后,经常陪同毛委员往返于上杭与长汀之间,因而有更多机会同毛委员接触。毛委员不但平易近人,而且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观察、分析问题非常透彻,谢景德受到很大教益。他还参加了12月28日至29日在古田召开的古田会议,直接听了毛委员在会上作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的报告,及朱德军长作的军事报告,也听了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在省委诸多领导同志中,谢景德同毛泽东同志接触最多,还有幸参加“古田会议”,是最幸运的一个。 在长期的地下斗争生活中,他从来都是置生死于度外的。由于生活极其艰苦,经常忍饥挨饿,而且常常工作过度紧张,得不到必要的休息,以致身体日渐虚弱。1930年10月,谢景德从泉州返厦门途中患痢疾病倒了。省委书记罗明曾设法把他送到鼓浪屿救世医院治疗,终因病情过重,治疗无效,于11月2日午夜逝世。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优秀的党员。 谢景德逝世后,原埋葬于鼓浪屿鸡母山。1948年,他在厦门的堂兄弟将其遗骨,迁葬于厦门市郊洪山村忠仑山麓北侧岩石下。1984年11月14日,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办公室组织力量,从荆棘丛中,找到了谢景德的坟墓。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