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地震局 > 地震科普 > 正文

关于地震预警,这些你可能还不知道!

2022-12-02 17:21:00 作者: 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责任编辑:蔡丽洁   我来说两句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必须居安思危。那么,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来了我们又该怎么办?


  什么是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临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赶在破坏性的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发出紧急警报,以减轻灾害损失。

  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理解。一般来说,地震的纵波(P波)和横波(S波)的特点如同两支部队:纵波(P波)是轻骑兵部队,移动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S波)是重装步兵兵团,移动速度慢但破坏力惊人。地震预警就是抓住纵波(P波)跑得快的特点,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发现敌军的轻骑兵部队,向我军发出警报,而此时敌军主力还在赶来的路上。


  地震预警有什么用

  1.告诉大家地震要来了。

  2.告诉大家地震的影响可能有多大。

  地震预警时间一般只有数秒到数十秒,如果能够合理利用这段时间,便可紧急制动高速行驶的列车,自动切断燃气管道阀门、供电系统,使核电站停堆等,从而减轻损失,避免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发生严重灾害。


  地震预警的局限性

  地震预警虽然可以提供紧急警报信息,但是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存在盲区、减灾效果有限、可能误报或漏报等。

  预警盲区就是震中附近来不及获得预警信息的地区。

  对于大震来说,预警盲区外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区域,是地震预警作用最明显的区域,也就是预警有效区。

  距离震中较远的区域,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坏较小,地震预警所产生的作用有限,是预警弱效区。

  目前,国内外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条件通常为:针对6级以上地震,面向预测地震烈度大于Ⅵ度(6度)的区域进行发布。

  地震预警系统与地震波“赛跑”也只能赢得数秒至数十秒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公众和企业能够采取的紧急处置措施和取得的减灾效果是相对有限的。

  地震预警技术和流程复杂,若想快速发出警报,则可能出现较大误差,或者增加技术系统“犯错”的几率,出现误报,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影响,也可能发生漏报,公众无法获得预警信息。


  国外地震预警案例

  01

  东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0级大地震,新干线地震预警系统和气象厅紧急地震速报系统都在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陆地前发出了警报信息,部分行驶中的高铁紧急制动,减轻了灾害损失。

  02

  墨西哥7.1级地震

  2018年2月16日

  墨西哥瓦哈卡州发生7.1级地震,墨西哥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8秒发布警报,距离震中最近的瓦哈卡的预警时间为28秒,墨西哥城的预警时间为73秒,为紧急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日常准备

  1.学习知识

  平时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掌握应急避险方法和一般急救知识,包括应急预案的内容。

  2.了解房屋抗震情况

  防震减灾实践表明,危害生命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不抗震的建筑。要了解自己居住的房屋是否抗震,如果未达到抗震设防标准,要及时加固。

  3. 熟悉环境

  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通道和避难场所,地震时沿规划路线及时疏散。

  4.注意物品摆放

  放置物品重的在下、轻的在上。不可将笨重物品摆放过高,固定好高大家具,以防伤人。

  将床放在牢固墙体附近,尽量远离屋梁和悬挂的灯具。将悬挂物取下或系牢,防止伤人。

  5.清理杂物

  清理阳台,花盆等物品不要放在阳台上,以免掉落伤人。清理通道杂物,通道中不要堆放杂物,以便人员疏散。

  6.准备地震应急包

  提前准备好随身携带的地震应急包,最好每人一个,用于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配齐应急物品(如药品、食品、水、手电筒、口罩、哨子、手套等),并且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同时要及时更换应急包内的过期物品。

  7.开展演练

  要提前做好预案,以家庭为单位经常组织开展紧急避险、撤离和疏散的演练活动。

 

    震时避险

避震原则:一旦发生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要慌乱,采取就近避震原则。在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应就近躲避。在不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内,如能即刻跑出室外应及时逃往空旷地带,小心坠物。

  有利的避震空间: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正确避震姿势:趴下、蹲下或坐下,尽量使身体的重心降低,保护头部。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头、颈、眼睛、口鼻。

  自救互救:掌握自救互救方法十分重要。据统计,绝大多数震后受困人员是通过自救互救脱离危险的。

  树立生存信心:如果不幸被埋压,应尽量沉着冷静,树立生存的信心。

  改善环境:如有条件,可以先挪开头部附近杂物,保持呼吸畅通。

  扩大和保护生存空间:可以利用各种物体支撑残垣断壁,以防止余震发生后生存环境恶化。

  自我包扎: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伤口,以免失血过多。

  保存体力:如需留在原地等候救援,尽量保持镇定,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寻求救援:当听到有人施救时,应利用一切办法与救援人员取得联系(如敲击器物、吹哨子等),积极配合地面营救工作。


  创伤现场急救技术

  止血:指压(压迫)止血、加压包扎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带止血。

  包扎:可使用绷带、三角巾进行包扎,也可以就地取材。包扎要求轻、快、准、牢,先盖后包,不可过紧或在伤口上打结。

  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避免进一步损伤、减轻疼痛和便于搬运。可以使用夹板、书本或树枝等进行固定。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