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改造复兴 网友:建起西街文化旅游区
2014-01-09 10:0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黄水来 黄水来 |
分享到:
|
老者在古厝茶坊闲坐讲古说书,业界人士认为老街坊是西街文化的一部分。 进入热词>>>西街改造复兴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 实习生 周培菁/文 王柏峰/图 泉州人对于西街的感情,绕不开东西塔、开元寺以及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古巷、古厝、老故事。正因为如此,业界人士和读者们谈及西街,热爱中带着矛盾——害怕她变空,希望她的好为人所知,又担心蜂拥而至的人把她挤满,破坏了她本来的面目。而对她的改造如果急于求成,很可能导致她失去原来的味道。 有人气的地方,才不会被荒废。历史上的西街,因为集聚了泉州最有名的人物、最旺的商铺而光彩夺目,人们希望如今的西街,古厝不再因人去屋空而坍塌,街巷不再成为租金低廉区域。 西街该如何在保护与开发中取得平衡,如何在控制过多人流与吸引古厝新业主之间取得一致? 留下原生态 不要过度商业化 □李以健 “南音雅艺”策划人 李以健在大陆和台湾找了很多音乐人与南音合作,创作出新作品,他策划的“南音雅艺”系列巡演,首站就在西街187号的客栈里。“南音扎根闽南,我希望活动的起点,是从闽南的一个家庭出发,进而走向世界。” 这两年,李以健习惯骑着电动车,载着孩子一遍遍地行走在西街的巷子里。“我告诉孩子,要多看一看,等你长大的时候,这些地方可能不是这样了。”走街串巷时,他的心情很矛盾。 李以健对老城区的感情很复杂:“2005年之前,我很不甘心老城区这么好的地方没人知道,可现在,我反而担心知道的人太多后,我无法像以前那样,行走在空旷寂静的小巷子里。” “让居民保留自己的生活,让现有的原生业态继续留下来,这对西街来说是最好的。古厝即使出租出去,也不要对原有面貌进行改动,其实人们到一座城市,就是想感受最地道的家常菜、最古老的房子以及市井化的人情世故。”李以健说,他不希望以西街为代表的老城区,像国内其他城市的古老街区那样,原有的居民全部迁出,被过度商业化。
西街三朝巷的“出砖入石”是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留住老街坊 未必要成片开发 □曾国恒 锦绣庄民间艺术园总经理 “建议慎重引入文化业态,别重蹈丽江覆辙。”提及西街改造和引入文化业态,曾国恒担忧地说。作为泉州人,曾国恒对西街的一街一巷都极为熟悉,每逢友人来泉,他总要担任导游,带着他们逛逛西街和中山路的小巷,他认为巷子里藏着泉州文化的精粹。 每次经过西街时,曾国恒总在想,这条古城最古老的街道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老街,也是最有泉州味道的街区,无论是这里的小巷还是古厝宅第,都因老街坊而更有生活味。 “不一定要成片开发,但可以深度布点。”曾国恒说,西街部分古厝破损严重,有的甚至成了危房,因此应该加快改造的步伐,但是他不认同像丽江那样成片开发,“丽江的商业味太浓了,少了当地的文化”。 “老街坊是西街文化的一部分,让他们搬走太可惜。”曾国恒建议,可在基础设施改善的基础上,在西街多引入类似美好生活小酒馆的民俗、酒吧等文化创意产业,吸引更多背包客和文艺青年来泉。
游客想看的 是古城的原汁原味 □郑达真 美好生活造物社社长 艺术策展人 数年前,郑达真把传统的古大厝改造成客栈和小酒馆,在泉州文化业界具有一定口碑。“游客想看的不是改造得天翻地覆的西街,而是古城的原汁原味。因此改善西街的硬件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才是最重要的。” 浓浓生活味 游客觉得西街像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郑达真2004年从厦门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曾经有过稳定的工作,但骨子里执著于艺术的那股劲,让她告别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投身艺术行业。2009年,她在一个由厂房改造而成的办公点上班时受到启发,决心把西街一古厝改造成个性客栈。数年来,小酒馆和客栈在她的运营下风生水起,在泉州年轻人和外地背包客中颇具知名度。 郑达真说,西街最吸引她的就是文化底蕴和浓浓的生活味道,在这里能感受到泉州居民的“原生态”,这让她感觉很亲切。“很多游客觉得西街像家,他们回去会写游记或攻略宣传西街,老带新,游客就会越来越多。” 塑原味西街 改造不应大修大建 “很多游客觉得西街像家,西街不应该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古城,也不是一条普通的商业街,游客们想看到的是原汁原味,而不是大修大建。”在经营客栈的过程中,郑达真认为游客对城市的硬件设施是否完善、提供的旅游服务是否周到很在意,“碰到下雨天积水或看到西街商户乱拉电线,游客都会很担心”。 “我认为西街改造并不意味着要大改大建,而是应该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意识。”郑达真举例,比如下水道清淤、解决积水问题以及规范用电,这些才是西街在硬件上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方便游览,还应设置导览性的标志,为游客提供更多服务和便利。 郑达真说,西街改造需要进行长期规划,要让了解西街、了解泉州民俗的专家学者参与,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文化,才能做好规划。 网友声音 聚拢文化传承人 建立文化旅游区 微博网友@CEO彬仔:古建筑一定要保留,但是也一定要维护,否则看起来太旧,给人的感觉不是古文化建筑,而是破屋瓦,应积极发展旅游,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化气息。 微博网友@Lian_晓雄:古城的复兴应在不破坏城市面貌、历史遗产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各种有限资源。一座城市的配套设施以及基础公共设施都能体现城市的文化,街边指示牌、公交站牌等都应该具有闽南特色,才能体现“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内涵。 泉州网网友文化:西街文化基础设施上建设不够,名胜古迹点很多没有指示牌。是否能在西街建立传统手艺传承点,将文化传承人工作室建立在西街周边,建立起西街文化旅游区。目前西街有很多民俗客栈、闽南文化饰品店等很受年轻人欢迎,完全可以把西街建成历史文化与时代潮流结合的名街。 泉州网网友泉州斗阵行:西街部分危房是土坯房,不适宜大拆大建,再修实在是劳民伤财。建议沿街建筑把外墙能够利用的旧构建拆下来,重建后利用旧构件装饰,这才是一劳永逸解决西街危房的办法。 |
相关阅读:
- [ 12-05]环岛路步行栈道想“混搭” 网友为改造方案出谋划策
- [ 01-09]泉州西街改造复兴 网友:建起西街文化旅游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