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育伟:学习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平安河池
2014-01-24 09:35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责任编辑:黄水来 黄水来 |
分享到:
|
1963年,浙江枫桥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50年来,“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基层基础,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实践好,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河池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建设平安广西和法治广西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实现“稳进突围、提速发展”和市委提出的“八新”要求,以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为引领,以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综治基层组织建设、推行居住证制度、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化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有关工作,引领平安河池建设逐步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落实“三到位”,强化做好群众工作的组织保障 枫桥经验的实质就是发挥政治优势,相信依靠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就地解决问题,减少消极因素,实现和谐平安。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发挥党委、政府的政治优势,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强力整合群众工作力量资源,为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做好群众工作打下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是群众工作力量整合到位。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点在基层,关键还是依靠基层工作,依靠群众,这是“枫桥经验”为我们提供的重要法宝。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这是“枫桥经验”发挥制度优势的重要启示。2009年以来,河池市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一个决定、四个配套文件”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了基层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目前,市、县、乡综治委(办)机构全部实现了更名和调整充实,人员编制得到增加,领导力量得到加强。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有效整合了基层综治维稳资源,初步形成“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考核落实”的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全市130个农村乡镇派出所所长全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专抓综治维稳工作,1627个行政村配备驻(挂)村民警1723名(其中驻村民警877名,挂点民警846名),全市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派662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2031名干部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此外,还把综治基层组织建设延伸到自然屯,通过整合村级基层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等基层组织力量,全面组建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交通安全员、义务消防员等“五大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落实经费保障,使“五大员”队伍真正成为村屯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全市已组织专业治安巡防队34支600人,义务治安巡防队949支6711人,现有合同制消防员215人,保安人员2414人。 二是基层奖励机制到位。社会管理的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基础建设上,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努力就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不断健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奖励机制。2012年以来,河池市针对全市139个乡镇(街道)制定了《全市社会稳定动态四项考核评分办法》,明确了考核内容和奖惩细则,对排名靠前、排名落后的乡镇,都有了明确的奖惩规定,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年终绩效考评和平安建设考评,真正做到了责任到位,压力传递到位,动力激发到位。同时,各县(市、区)也积极探索基层奖励办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如罗城县出台了《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村级(社区)信访维稳工作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将该县141个行政村(社区)划分为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一类村村支书、主任每月每人从财政补贴经费中拿出150元、二类村拿出130元、三类村拿出12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副支书、副主任每月每人从财政补贴经费中拿出120元,二、三类村分别拿出10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考评验收达标的,县财政除退回风险抵押金外,村(社区)支书、主任每月每人还奖励300元、二类村奖励260元、三类村奖励220元,副支书、副主任每月每人还奖励270元、二类村奖励230元、三类村奖励200元。对平时不认真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没有按时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的情况书面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的村(社区)干部,退回季度押金,但不发给奖金;对发生村民非正常上访或者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村(社区)干部,不退回季度押金,也不发给季度奖金。 三是经费保障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把维护社会稳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增强综治平安建设的物质基础。今年以来,市级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按照即报即消的原则落实经费近200余万元;各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综治维稳经费达1100余万元,人均达2.68元,切实为构筑和谐稳定模范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将农村治安防、人民调解员、森林防消员、交通安全员、治安信息员等“五大员”队伍列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激发了基层组织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旺盛活力。 二、完善“四项制度”,切实为做好群众工作的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最有效的办法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进一步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逐步建立群众工作长效机制,为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制度保障。近年来,河池市在社会管理上不断发现和总结基层在做好服务群众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一是推行居住证制度。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当前,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行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享受和本地居民同等待遇问题成为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河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行居住证制度工作,制定了本市推行居住证制度工作方案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采取市、县两级共同承担方式,落实了经费保障,促进这项工作有序进行。目前,市级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任务已经完成,全市11个县(市、区)73个乡镇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现有工作人员302人,建立村(社区)流动人口申报组384人,落实工作人员1016人。全市设立居住证受理点98个,受理申请居住证5359人次,为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4800张,办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4000多人。南丹县车河镇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19个流动人口工作室,今年1-3季度共采集流动人口信息达6000多条,接待群众来访125人次,安置流动人口子女入学500多人。 二是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管理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终端化,是“枫桥经验”的另一个重要启示。2012年以来,河池市全面推广“天峨经验”和都安县“一村一警”农村警务模式,积极探索具有河池特色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机制。目前,全市“一村一警”配备率达100%,驻村民警与县乡驻村干部、村屯干部和农村“五大员”协同配合,构建了农村社会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全市初步形成“村(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如罗城县积极推行农村“1+2+n”警务网点化和社区“1+2+n”警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县11个乡镇125个村全面推行“1+2+n”网点化管理模式,即每村落实1名驻村民警+2名县乡干部(一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名乡镇包村干部)+若干名网点员(村屯干部、联防队员、护校员、护矿员、农村“五大员”等),全县16个社区推行社区“1+2+n”网格化管理模式,即每个社区落实1名警长+2名警员+若干名网格员(乡镇包社区干部、社区干部、护校员、护矿员、单位内保人员等)。 三是健全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枫桥经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项目,必须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1年以来,河池市不断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切实了做到应评尽评。通过建立公示、听证、对话、协商等制度、机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协调,使评估过程成为倾听民意、化解民忧、赢得群众理解支持的过程。2012年以来,全市对164个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决定暂缓实施项目10个,不准实施项目7个,切实做到了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矛盾纠纷产生。 四是建立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于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抑制或损害而且事后并未获得相应的补偿,其解决必须从利益的分配和实现入手,建立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积极推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做法,依托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等工作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市、县(市、区)成立人民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和群众工作部,全市建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99个,实现群众工作常态化。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回访和联系群众制度,完善“网络问政”常态化机制,全市初步建立“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五是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最核心的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因此,必须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尤其要扎实开展好干部下访化积案解难题办实事行动,回应群众诉求,排查矛盾纠纷。2012年,河池市综治委组建了专业性调解机制建设工作小组6个,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调处平台11个,医疗纠纷调处平台12个,劳资纠纷调处平台13个,全市24家律师事务所125名律师分别与139个乡镇(街道)开展“结对子”活动,将法律咨询服务引入矛盾纠纷调处全过程。全市持续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千名干部进库区解难题”和机关党员联系农村贫困户活动,推动工作重心下移、力量充实一线、服务群众“零距离”。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级负责、联调联处、督查督办和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和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1-9月,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392件,同比下降12.7%,调结5012件,调结率92.95%。今年以来,中央政法委交办涉法涉诉进京上访案件44件,已经全部化解,化解率100%。市、县两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共受理医患纠纷案件17件,调解成功16件,目前正在协调解决1件。2011年至2013年第三季度的11个季度中,我市社会公众安全感均排在全区前2名以上,实现了持续稳定的目标。 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枫桥经验”诞生至今历久弥新,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常青树”,这源于“枫桥经验”的精神本质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必须要将发展的重点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延伸至新出现的或是将要出现的社会各个领域。当前,社会信息化、信息全球化已经完全显现,河池市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推行网络信访服务。信访部门开通了视频接访业务,使群众不出乡村,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与有关部门直接面对面沟通,反映诉求,解决信访问题,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河池特色的网络问政新路子。截止今年8月,全市有734个市直和县(市、区)单位实名上网问政,日均点击量约1.7万人次。2012年共受理网友留言1960条,回复1944条,回复率达99.2%,办结问题1548个,办结率达79%。 二是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目前,已全面完成公安二、三级主干网提速改造任务,二级网的宽带扩容至622兆,三级网的带宽扩容至155兆,二、三级网主干网实现双备份,建立了覆盖全市的350兆无线集群系统,各县(市)城区建成4信道的集群基站,建成乡镇常规基站49个,全市实现了乡镇、县(市、区)、市350兆无线通信互联互通,各基层所队全部配备数码相机、录音笔、数码摄像机、活体指纹采集仪等设备,公安信息化建设为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先后筹措资金达1.5亿元,投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市累计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2789个,其中,由政府投资安装探头1680个,完成后台改造12个单位,由社会单位安装探头11109个,其中接入公安平台135个。目前,全市已实现自治区、市、县(市、区)三级视频监控系统平台联网,建成了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社会监控资源联网平台。 三是信息化建设逐步向重点领域和基层延伸。如环江县自主研发“农村社会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将各村屯的概貌、地理位置、土地山林、联防结构、房屋布局、人员信息、财产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并预留模块以便驻村民警根据时空变化对系统进行适时更新、升级,为日常警务工作提供便捷、高效的集约化管理,这一做法得到自治区公安厅领导的充分肯定。 (本文作者系广西河池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
相关阅读:
- [ 01-24]新媒体“微应对” 肇庆公安网络问政再发力
- [ 01-17]让网络问政成为民声的扩音器
- [ 01-17]王景玉: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浅析
- [ 01-15]山东日照交警网络问政收集意见1200余条
- [ 01-14]瑞安全媒体网络问政走在浙江前列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