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制作闽南童谣微电影 真人扮演口口传唱
2014-03-11 10:3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龚錾瑒 刘宝琴 |
分享到:
|
对于许多出生在闽南地区的人来说,儿时总少不了闽南童谣的陪伴:“天乌乌,卜落雨,阿公仔揭锄头卜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着一尾旋鰡鼓,依呀嘿都真正趣味……”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许多成年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在轻快而充满趣味的歌声里,脑中浮现出的是童年时那片蓝莹莹的天,那方绿油油的田,那只越跳越远的青蛙,那群已经散落天涯的小伙伴,还有伴随着一首首歌谣渐渐远去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然而,当人们插上童谣的翅膀追忆童年时,这对“翅膀”却在时代风雨的拍打下日渐衰弱。闽南童谣似乎已经开始淡出童年的舞台,陷入鲜有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本报记者 郭雅莹/文 张九强/图 历史渊源 闽南童谣最早起源于唐朝 中国童谣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就有记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闽南童谣的起源、沿革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从福建地方文学作品《闽都别记》中的一段描述可窥知一二:唐代福建观察使常衮入闽时,“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 据史料记载,这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童谣的内容为:“月光光,渡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这首唐代的《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传唱的《月光光》相比,虽然文字有所改动,但主题和结构仍十分相似。 虽然对于《月光光》是否确为常衮所作,学界还存有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月光光》的出现和传承是闽南童谣历史源远流长的一大力证。
饱含闽南人的美德与智慧 经过闽南人民千年以来的创作与传承,闽南童谣成为了闽南地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这些童谣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羊仔囝》、《白头鸶》这类动物歌,《蝶仔花》、《四季菜色谣》等植物歌,也有《甜馃过年》、《土地公》等表现闽南民俗的童谣;有《占椅仔》、《孝月娘,孝月姐》之类的游戏歌,还有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时政歌,例如《石井郑国胜》、《学文化》等,可以说每一首童谣都是闽南人民传统美德与优秀智慧的结晶。 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闽南童谣,不仅在内容上极具童真趣味,在韵语与平仄的节奏上充分体现了闽南语的精髓,而且许多童谣还融入了闽南方言词语、俗语、闽南地区历史等,简单有趣,朗朗上口。 例如《老鼠仔》——“老鼠仔,钻壁空,一暝不困蛲蛲动,一只一只想偷食,人人看见都卜掠”,歌词中“一暝”即“一夜,整夜”的意思,“困”即闽南语“睡觉”的意思;“蛲蛲动”本意则指虫蠕动的动作,这里指老鼠到处乱窜。 今日童谣 童谣传唱少 用字待规范 作为闽南童谣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童谣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不少关注。2008年,“泉州歌诀(童谣)”被列为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傅孙义则被命名为泉州歌诀代表性传承人。 用字不规范易误导读者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傅孙义从小就受到闽南民间文学的熏陶,熟知1000多条泉州五色话,100多篇民间故事,几百首泉州童谣。近几年,他曾经在报纸、杂志、专集、电视、网络上发表400多首童谣。 随着公众对泉州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与泉州童谣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对此,傅孙义指出,这些文化产品虽然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泉州方言用字上,由于现在没有官方规范的“泉州方言”用字,造成了有些字或词语出现同音不同字甚至音不准字也不对的情况。傅孙义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在普通话与泉州人口语中,“嘴”的文字表述其实是统一的,就是“嘴”这个字,而在一些闽南语作品中却用了“喙”字。其实在古代,人和动物的嘴同用一个字“喙”。 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在官方的文件、文人的著作、百姓的文字表达中,早就将人的“嘴”与动物的“喙”明确地分开了。“人的嘴用‘喙’字显然是不恰当的,也容易误导读者。” 童谣虽多但被传唱的少 在傅孙义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他近几年来搜集创作的《泉州歌诀(童谣)1000首》,翻看厚厚的一本童谣集,记者发现,除了《天乌乌》、《月亮月光光》等较经典的童谣外,许多童谣都未曾耳闻。石狮市古洋小学即将推出的《闽南童谣》一书是古洋小学未来的闽南童谣课教材,但其中也只选取了170多首童谣,据古洋小学校长蔡婉聪介绍,这些童谣未来将教授给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古洋小学作为较早开设闽南童谣课的学校,已经在童谣教学上进行了诸多尝试:在硬件上,学校不仅在走廊上设置了童谣小展板,还专门在学校闽南文化馆中修建了童谣教室;在软件上,除了修订闽南童谣教材,古洋小学还通过举办手抄报、说唱比赛以及编排闽南童谣体操等方式向学生教授闽南童谣,这些做法吸引了不少学校前来取经。但据傅孙义介绍,泉州地区开设闽南童谣课的学校目前仍然是少数。 集思广益 组织编纂泉州方言字典 针对泉州童谣保护与传承的诸多问题,傅孙义认为,当务之急是组织编纂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泉州方言字典。泉州童谣是依托泉州方言存在的,要杜绝错音错字的出现,就必须有一本字典来规范用字。傅孙义说:“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牵头,召集一批在泉州方言研究上有造诣有权威的专家,经过严谨、科学的讨论与论证,编纂一本《泉州方言字典》。”他同时建议,恢复“泉州方言研究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集聚各方力量,继续有组织地推进泉州方言乃至泉州歌诀(童谣)研究,特别是推动和支持出版泉州童谣专著,以此推动泉州童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程。 从幼儿园开始教授童谣 致力研究泉州童谣多年的鲤城区老年大学教师庄燕萍认为,泉州童谣的保护与传承还是要从娃娃抓起。“最好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教授泉州童谣,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不能让泉州方言在我们这一代丢失。”对此,蔡婉聪认为童谣的教育重点是兴趣:“要让学生们的头脑中有泉州童谣这个概念,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或者童谣趣味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而学生家长许明珠则建议:“家长在家里也要多用闽南语和孩子交流,多教孩子一些泉州五色话,为孩子们学习闽南童谣打好基础。” 制作多样童谣音像产品 在丰富闽南童谣产品方面,蔡婉聪建议:“多制作一些以闽南童谣为体裁的书籍、动画片等音像制品。在台湾,就有专门的机构致力于用闽南方言制作动画片,这个经验泉州也可以借鉴。”网友“深夜一只猫”则认为,泉州的闽南童谣里有许多很有趣的素材可以用来拍摄电影,“现在微电影很流行,闽南童谣的制作应该不拘泥于动画片的形式,如果让真人来扮演或许会更有吸引力,这些演员完全可以从民间选拔。制作一些闽南童谣的应用软件也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学习童谣。” 他山之石 温州童谣:征集并编印《文明童谣300首》 温州童谣流传于明清时期,是温州方言文化教育中的一朵绚丽奇葩,曾以其自身魅力给予一代又一代温州儿童独特而又有效的教育。为了抵制“灰色童谣”、“另类童谣”等的产生和流传,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温州市鹿城区文明办、区文联和区教育局组织全区小学参加以“我是文明小市民”为主题的文明童谣征集活动。 经过对征集来的1200多首童谣进行细致的筛选、编辑、加工、润色,精选出300首优秀作品编印成《文明童谣300首》一书。 日本诗人:童谣诗集被译成七国文字出版 金子美玲是活跃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日本童谣诗人,出生于日本山口县大津郡仙崎村。她在诗中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来体验、感觉这个世界。1984年,金子美玲生前留下的三本手抄童谣诗集共512首作品被编成《金子美铃童谣全集》正式结集出版,受到瞩目,并广为流传,震撼了日本文学界,也震撼了每一位读到诗的普通人。迄今为止,金子美玲的多首代表作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课本,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法、韩等七国文字。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