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写在一砖一瓦里的“红色记忆”

zz.fjsen.com  2019-10-28 09:20:00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采风团在龙海一中红军楼前合影 本报记者沈昊鹏摄
林婷向采风团介绍中山亭的历史故事 本报记者沈昊鹏摄

陈彩虹向采风团介绍苏精诚曾经参加过的几大战役 本报记者沈昊鹏摄

在龙海苏静将军故居,采风团成员聆听苏静的妹妹苏金花讲述红军故事。沈昊鹏摄

10月27日,“重走红军进漳路”采风团追随红军的脚步来到了龙海,重温红色记忆,学习红军精神。

龙海一中红军楼:

一墙标语记录革命热潮

龙海行的第一站,来到了龙海一中红军楼。红瓦白墙,两层高的楼房,看似普通,但墙上的标语告诉来访者它承载了深厚的红色记忆。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4月21日,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进驻龙海一中红军楼。站在红军楼前,可以看到“消灭地主武装”“反对日本出兵中国”“红军是工农的军队”“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等红军标语十分醒目,依稀再现当时革命运动的热烈。

“这些标语有什么故事呢?”采风团成员好奇地问道。

“红四军进驻石码后,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抗日宣传。第二十八团指战员们和兄弟部队的战友们3人一组,5人一队组成宣传分队,队员别着‘抗日救国’的臂章,手拿小红旗,走街串巷进行抗日宣传。在龙海一中红军楼的墙壁上书写了一系列抗日标语。龙海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干部林婷说。

在中央红军和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石码人民全线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掀起轰轰烈烈的“拥红支红”和抗日宣传的红色高潮。秉持着发动充分,说服耐心,协商民主,分摊合理,具体明确,不报私恩,坚决执行的筹款政策,红军在石码的筹款筹物开展得非常顺利,还有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石码、海澄,报名参加红军的就有四五百人。

据龙海一中原书记洪涛介绍,红军在石码打土豪时,曾错抓城中画家连城珍,但后来连城珍被红军的理想信念和真诚所打动,主动为红军筹款、当翻译。

1932年5月28日,中央红军东路军在圆满完成宣传抗日、筹款筹物、扩大红军等三大任务后,胜利回师中央苏区。新中国成立后,当年任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曾于1983年、1986年及1990年三次造访龙海一中红军楼。洪涛回忆说,老将军亲切地向在场师生讲述红军的革命历史和战斗精神,勉励学生不忘历史,学好本领。

红军在龙海驻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革命精神却像一颗种子在龙江大地生根发芽。如今,龙海一中红军楼已修缮成为龙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展示1919年至1949年龙海大量革命史料、图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红军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开国中将苏静将军故居:

古厝之中追忆戎马生涯

车辆沿着柏油大道继续前行,采风团抵达海澄镇内溪村苏静故居,一座闽南风格建筑展现在我们眼前。初秋柔和的阳光洒满古厝的房前屋后,盆盆绿植点缀着古厝前大埕的红砖,古厝门楣上挂着“苏静故居”的牌匾。

走进苏静故居,厅堂正中挂着一幅苏静将军授勋时的照片。故居四周,一块块展板记录着苏静将军的赫赫战功。随着讲解员的话语,我们渐渐了解了这位将领的生平。

“你们看,这就是苏静出生的地方。”苏静故居讲解员甘婉君指着房间内放置的一张老式木床说。苏静将军出生于1910年,这座古厝便是苏静出生、成长时期的住所。求学期间,苏静因参与学生运动,遭国民党当局追捕。之后他便随父亲前往缅甸,在当地一所华侨中学教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救国行动。

1932年,红军入闽攻打漳州之际,苏静正与苏精诚在厦门宣传抗日救亡。红军进漳的消息传开,他们返回家乡海澄。在家乡,苏静与苏精诚等人发动、组织老同学和贫苦农民,建立了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迎接红军,配合红军作战。

“苏静与红军就此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甘婉君介绍说,1932年5月苏静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侦查科科长等,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苏静在长征中率侦察部队收集情报并侦察行军路线,亲自绘制数百张行军路线图,为担任长征前卫的红一军团顺利前进作出巨大贡献。聂荣臻元帅曾给予高度评价,“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边开路是有功的”。在讲解员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烽火岁月中屹立不倒的英雄形象。

卓港村红军楼:

硝烟散去看楼前好风景

中午时分,采风团抵达东泗乡卓港村,走到卓港村米街东端,矗立着一座三层半西式洋楼。洋楼外墙斑驳墙壁上依稀可见的“土地革命”标语、洋楼顶端五星形状的石雕,都向人们叙说着他不平凡的过往……

这里是东泗乡卓港村游击队队部旧址纪念馆——红军楼。这栋具有独特南洋风格的洋楼于1926年兴建。那时,卓港村周遭土匪出没猖獗,致使很多富户惊逃谋生,这座洋楼的主人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闲置的洋楼成了苏静、苏精诚等人成立红军游击队时的队部。红军楼的墙壁上,几幅卓港红军游击队革命活动内容的漫画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当时的场景。讲解员陈彩虹说,当年游击队在卓港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在此协助红军做群众工作,在游击队的宣传、引导下,当地百姓对红军有了更深的认识,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红军的队伍中,游击队还发动群众打土豪,筹军款等。红军的武装力量在此不断壮大。

走出卓港红军楼,采风团成员目光便被红军楼前的公园吸引。公园靠湖而建,湖畔杨柳依依,湖面波光荡漾,与旁边整齐的骑楼建筑一道,宛若一曲和谐优美的嘹亮民歌。

☉本报记者张江璐俞映云

采风特写

中山亭前民心聚

在石码城中有座中山亭,现在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回溯往昔,中山亭见证了一段峥嵘岁月。

红四军进驻石码期间,掀起了广泛的抗日宣传活动,城乡的抗日宣传如火如荼。红军在石码期间曾先后召开三次较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和十几次小会,其中在石码中山公园的中山亭前召开了两千人以上的宣传大会,罗瑞卿、罗明等党政军领导人及石码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林和尚等参加了会议,罗瑞卿等在大会就抗战形势及红军进漳的目的和党的政策作了演讲,号召广大民众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通过这些宣传,人民群众更加了解这次红军进入漳州、石码的真正意义,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把发动抗日的种子深深播种到石码人民心中,并生根发芽。群众团体也纷纷行动起来,上街载歌载舞,举行街头讲演。

☉本报记者俞映云张江璐

将军的保险箱

在苏静将军的故居里,陈列着一个钢制保险箱,外表已有些斑驳。苏静将军的妹妹苏金花向我们回忆起苏静与这个保险箱的故事。

这个保险箱是抗日战争中的战利品,苏静将军在北京工作时,组织将保险箱分配给了他。苏金花说,苏静将军十分爱惜这个保险箱,打开保险箱时都会非常小心。这个保险箱除了存放文件及贵重物品之外,苏静将军还会把自己珍贵的东西藏在保险箱里,包括身上穿的将军礼服,获得的八一勋章、自由独立勋章、解放勋章等等。

☉本报记者张江璐俞映云

87年前的阅兵照

在龙海一中红军楼的展厅里,展板上的一张合影引起了采风团成员们的注意。

那是1932年5月19日,红四军近千人集中到石码中学(现龙海一中)操场上进行整编、阅兵并合影。照片上整齐的机枪和小炮是红军攻克漳州时缴获的战利品,照片上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全体摄影”等字样。新中国成立后,这张具有重要意义的照片被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模糊的照片是历史的见证,令采风团成员心生崇敬之情。参与拍照的周存总在文章里写道,“红军都笑脸相迎,很客气、可亲,他们拍的照片,每张都交钱,一分不少……那时候,红军在石码,很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给老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 责任编辑:陈志远     标签: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漳州热点新闻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