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漳州港 当城市与海相遇
zz.fjsen.com 2019-12-19 18:55:0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厦门湾南岸美丽新港城 与海为邻,向海而生,这是无数人心中的诗意海居梦。漳州港,这里气候宜人,温、光、雨源充沛,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霸道地拥有了四季如春的美好体验。 漳州港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岸线资源的滨海城市,仅56.17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就拥有28公里风景旖旎的自然海岸线。海对漳州港意味着什么?什么是漳州港的滨海生活?城市与海如何融合到一起?当城市与海在漳州港相遇应有怎样的故事?对这些问题,每个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向往来滨海的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从海而来择海而居 位于北纬24°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湾海域为漳州港提供了优渥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紧贴大海,城市依海而建,海岸线成为了城市的天际线,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放松但不放纵、平和但不平静、世俗,但不世故”,享受慢节奏成为了这地方人们生活的魂。 漳州港人的生产生活是沿着海岸线延伸的,海洋随着风吹进了这座城市,融入居民的生活。黄金海岸,全长2.2公里,这是漳州港海岸景观的延伸与升华。在这里随处可见休闲散步的林荫小道、充满海洋风情的主题雕塑,还有普及海洋知识、航海文化的海洋科普馆和休闲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感受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感受海滨生活的特有魅力。与黄金海岸相邻的卡达凯斯风情小镇展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精致而浪漫的海居生活。小镇静谧安祥,简约的小酒吧,安静温馨的咖啡屋和极具异域风情的街铺小巷,在这里不管是美餐或是散步,都能体验蓝天高远、白云舒卷、从容不迫的生活原味。 “人总是向往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享受着和爱人手牵着手闲暇散步,落日余晖将我们身后的影子拉得很长……”钱友彬与她的妻子都是退休教师,他们对漳州港一见钟情,爱上了这里的美丽与恬静,于是他们拒绝了城市的繁华喧嚣,把家安在了海边,风和日丽的日子,他们或沿着小园香径漫步,或携手坐在岸边听涛观海。夜幕降临时就枕着涛声入睡,小鸟的鸣叫成为晨起的闹钟,享受着许多人心中所向往的生活。 浪漫是钱友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在漳州港生活了一辈子的“土著”居民来说,浪漫无法成为他们人生的“关键词”。漳州港人千百年来与海为邻,这片大海养育他们,提供了一网网金鳞银翅、鲜蟹活虾,以海的宽广和厚重滋养出了漳州港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品格。大海是包容而浩瀚的,它既有静静荡漾的碧波,也有风起水涌的猛浪,人类与大海的博弈便是用城市来承载人类对海洋的爱与敬畏。漳州港人用27年的深耕,创造了现代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传奇,搬掉了十几座山头,在海之滨打造了包含娱、养、游、食、住、行、购、学在内8个维度的完整配套,在这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宜居的滨海城市,而海洋以更加柔和的方式融入了居民的生活,成为这个城市的蔚蓝底色。 海洋文化绵延而续 人们对海洋生活的认同感让这些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海洋的情怀,蜿蜒悠长的海岸线、渔家特色的民俗风情、历史厚重的遗址古建和海战历史构成了漳州开发区特有的海洋文化。 漳州港枕山傍海,自古以来便得渔猎之利,舟楫之便,居民多以渔猎和务农为生,“看天吃饭”的生活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派生出对妈祖、海神等民间信仰和崇拜,为祈求出海作业平安及庆祝渔业丰收也衍生了烧王船、蜈蚣阵、踢火、游火巷等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为一体,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漳州开发区海洋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百年前,位于漳州开发区境台山上的南炮台就有“天南锁钥”的美称,它是在闽浙总督邓廷桢为配合林则徐销烟行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鸦片战争时期,南炮台与厦门岛上的胡里山炮台南北对峙,互为犄角,共同扼守着厦门海口,拱卫着祖国东南大门,曾多次击退英军入侵,击沉击伤敌舰近10艘。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开始发动侵华战争,欲从我国东南海防前线厦门岛入侵我国南部。1937年9月3日,日军出动“箬竹”号等三艘舰艇驶进大担岛挑衅,南炮台的爱国官兵们将满腔愤怒化作一枚枚炮弹射向日舰,与厦门岛白石炮台、胡里山炮台共同击沉日舰“箬竹”号。这是抗日战争华南战场上第一次击沉日舰,极大得鼓舞了华东抗日战场,史称“厦门要塞保卫战”。 光阴荏苒,岁月飞驰。鸦片战争与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但南炮台这座在百年来反帝抗日斗争中有赫赫战功的古建筑,仍岿然屹立在祖国东南海疆,成为人民游览与缅怀之地,成为祖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一隅,海防遗址在默默注视着城市的变化,当它们的历史使命完成之时,它更像是一处地标,诉说着当年民族英烈的故事,向人们展示漳州开发区先民不畏强暴、抗击外侮、前仆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临海而居、依港而建的城市在它们发展起来的文化中,海商文化的发展似乎是必然的。漳州自古是东南沿海的重要商埠,海外贸易兴盛,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城市。素有“小苏杭”之称的漳州月港更是成为明代我国官方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漳州开发区所处的这片土地,位于月港附近的九龙江出海口,曾参与缔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历经多年来的建设发展,漳州开发区成为漳州的重要出海口和与厦门对接的桥头堡,是一颗闪耀在海峡西岸的明珠。 海港城市依海而兴 港口就像是一个支点,把城市引向了全球的经济文化脉络之中。明朝的漳州月港是这样,近代的上海是这样,如今的漳州港亦如此。 位于九龙江入海口,厦门湾南岸的漳州港,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岛,与厦门特别行政区仅隔3.5海里,在城市发展建设的27年里,城市建设主要呈内陆型形态扩展,海岸线大部分被用于港口建设,海为城市提供的主要是经济产业发展的资源。 漳州开发区建设伊始,“以港兴区”便成为了决策者的共识,其27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奋力实现大港梦想的开拓史。漳州开发区自然岸线绵延28公里,-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3公里,可建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港口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积且避风条件好,港口条件优越。从1.5亿资本金起步,夷平13座大山,开挖1.1亿方土石。昔日的荒山滩涂已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建成11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开通17条国内外货运航线,年吞吐能力达4000万吨以上,成为“对台货物直航港”和福建省最大的散杂货公共码头之一。 在漳州开发区5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为临港工业区、行政科教商住区、高科技产业园区、港口工业区四个功能区。在四大功能区中,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就占了1/2。目前,漳州港已初步形成交通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加工业、粮油食品加工业三大临港产业集群,代表企业有豪氏威马、路易达孚、中集等。截至2018年,港口累计实现海关税收180多亿元,三大临港产业集群,具备年400亿元产能。另外,辖区内的招银港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粮食、木材、钢材三大货物集散地,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粮食、进口木材集散地,是全国第一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并跻身“中国十强进口木材港口”,年均木材进口量超过160万立方米。 “实业经济的发达,让区域经济活力长久不衰,同时更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聚首漳州港。一个城市,只有做到产城一体,才能吸引经济、人口不断涌入,方可迎来真正的繁华。”著名经济学家钟伟曾如是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漳州开发区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实施“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盘整,全力推进“智造”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泛信息技术产业、大健康产业、智能汽车产业、临港产业等产业,成效初显。产业带来人气,这里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在此居住生活和旅游观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近年来,漳州开发区积极对标厦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居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这里真正成为宜居之城。 如今的漳州港,眼前是蓝色的海,背后是青翠的山,山海之间的都市跳动着不息的脉搏。当海风吹进居民的生活,躁动的心灵会变得轻灵,每一寸空间都活了起来。 在漳州港,当城市与海相遇……(许小燕/文 漳州开发区宣传部供图)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