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大力推进民间传统武术发展
zz.fjsen.com 2019-12-25 17:45:0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每逢周末,在闽南传统特色的漳州市龙文区田丰武馆内,一群稚气未脱的少年儿童在师父郑木春的带领下,分组操练拳术,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如虹。 自明末清初南少林功夫传入漳州,龙文区就有民间习武健身习俗。如今,武术运动在龙文区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感逐渐削弱,习武的青年人群偏少,传统武术的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等窘境。 如何打破这些制约因素,让龙文区武术更好更快发展,成为当地不断探索的课题。 龙文武术的繁盛与没落 龙文区人习武历史悠久,自明末清初南少林被毁灭,南少林功夫传入漳州和天地会,龙文人就开始兴起习武之风。 随着1928年中央国术馆的成立,龙溪国术馆于1931年成立,再度带动漳州的民间习武之风,民间武馆遍布城乡,龙文区武馆也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全区有30多个村庄建立了武馆,所覆盖的南少林拳种有太祖拳、相公拳、五祖拳等,多数伴有舞狮及八卦阵(武术艺阵)的演练,习武者多达两三万人。 “文革”期间,武术活动一度受到影响。“龙文区武馆复兴源于2004年龙文区武术协会的成立,当时有13个武馆(队)参与。”漳州市龙文区武术协会会长陈金水说,近几年来,随着“以武健身”风气的兴起,村与村之间经常开展武术交流,一些开过武馆的村庄也纷纷效仿,掀起一股复兴武馆之风。目前,龙文区共成立30个武馆(队)。 在众多武馆中,位于步文街道联丰浩苑小区的田丰武馆历史最悠久,有近200年历史。至今,武馆内还收藏着12把清末时期的古器械,有鬼头刀、虎叉、鱼尾叉、朴刀等。 “目前,我招收的学生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三十多岁。”郑木春说,每周五和周六晚上,他和其他教练都会在武馆内义务教授学员们操练拳术。平时学员有四五十名,逢寒暑假期间,会增至100多名。郑木春表示,目前青年人对传统武术的认同感还是偏低,一些年轻人吃不了苦,无法持之以恒。 “武术之花”在校园绽放 按祖规,何阳拳不外传,且传男不传女。然而,随着掌握何阳拳这门技艺的艺人年逾古稀,或相继故去,其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一边是祖规限制,一边是面临失传,郑木春左右为难。后来,他召集村民一起商议如何保护何阳拳,最终大家同意申请非遗,并对外招收学员。2016年3月,五祖何阳拳被纳入龙文区非遗项目。自此,该拳种打破了传统的“传内不传外”的旧规矩,并在龙文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走进校园课堂。 “和何阳拳一样,龙文区的多个拳种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状。为摆脱这困境,我们协会和龙文区政府正积极通过武术进校园的形式,推广传统武术。”龙文区武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严育发说,2017年5月,龙文区“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在漳州第九中学启动,截至目前,龙文武术课程已在漳州第九中学、郭坑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开设。 在严育发看来,武术不仅是一项功夫,其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武术文化。如何把传统武术转化为正能量的武术文化?龙文区蓝田街道进贤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智杰说,目前,蓝田街道圳头国学武术队将武术与国学经典结合起来,学员学习武术的同时,也需要诵读《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此外,习武之前,教练先教授武德守则,让学员文武兼修,开展国学武术教育。 龙文区传统武术门派较多,各门派之间的拳术动作要求不同,这也影响着武术的传播推广。陈金水认为,传统武术推广要与时俱进,形成科学理论体系,将其理论化、数据化、知识化、规范化,“比如,出拳的角度,脚步的尺寸与角度等,都要有数据规范”。 以武会友深化交流 潇洒飘逸的剑术、快速勇猛的刀术、气势恢宏的棍术、姿势舒展的长拳、刚柔相济的双剑……近日,第十二届海峡两岸(漳州)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在龙文区闽南水乡开幕。来自我省及香港、台湾的武术协会、武术馆、武术爱好者,带来25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武术表演,让台下观众大开眼界。 陈金水说,漳台两地有着深厚的血缘、地缘、人缘、文缘,近年来“以武会友”,交流的武术拳种多以南拳为主,为两岸武术交流提供了互动平台,更好地传承中华武术。 龙文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罗云斌告诉记者,龙文区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武术及民俗艺阵与台湾同宗同源的关系,自2007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其影响力逐届增强,逐渐成为海峡两岸以及港澳武术爱好者同台献艺、切磋,共同研究传统武术的交流平台。今年还首次邀请全省10个“全国武术之乡”组队参加此次活动,为龙文区创建“全国武术之乡”营造浓厚氛围。 “目前,申报‘全国武术之乡’工作已被纳入2020年龙文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罗云斌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推动武术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等“五进”活动,提高武术普及率,同时加强对现有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积极探索武术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陈秀平)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