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往事|唐代松洲书院
zz.fjsen.com 2022-10-11 15:52:15 来源:南山书院 我来说两句
唐代松洲书院 林南中 图/文 松洲书院位于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平面建筑为前庙宇后书院格局,建筑坐北朝南,背倚石鼓山,庙前原辟有三级平台和一片开阔地。整个建筑由前殿(围墙)、王台、中殿(威惠庙)、后殿(书院)、东西两庑及两配殿组成,占地面积达2125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关于松洲书院的创办时间,一般认为松洲书院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所创,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有人认为景龙年间尚末有书院之称。对于“辟书院于松洲”的陈珦,其生平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 唐景龙二年(708)陈元光之子陈珦应龙溪县令席宏之请于北溪之滨松洲堡创建“松洲书院”。 ◆ 景云二年(711)陈元光战殁,陈珦忧居三年,唐开元二年(714)朝廷诏令陈珦接任漳州刺史。 ◆ 开元二十五年(737),57岁的陈珦告老乞休,再次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天宝元年(742)陈珦卒,谥文英” 。 ◆ 清同治三年(1864),在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之役中,松洲书院及同为一处的松洲威惠庙被烧毁。 ◆ 1949年解放后这里作为粮食仓库使用。 ◆ 1988年松洲书院被列为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 2005年5月,松洲书院(威惠庙)以其中的中殿遗址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12年完成了后殿书院部分的修复,修缮后的松洲书院(威惠庙)后殿悬挂“大唐松州书院旧址”匾。 ◆ 2017年书院的主座和东西配殿进行局部维修,2019年4月工程竣工。 01松洲书院沿革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泉潮间蛮獠反,时河南光州陈政、陈元光奉命率府兵入闽平乱。獠乱平定后,陈元光奏请在泉潮间另设一州,获准。唐垂拱二年(686)建州,因州治临漳江而名漳州。 唐景龙二年(708)陈元光之子陈珦应龙溪县令席宏之请于北溪之滨松洲堡创建“松洲书院”。书院建成后,陈珦“于士民论说典故,于子弟多有向方”。明万历《漳州府志》卷十八《龙溪县-人物志》记载:“陈珦,字朝珮,元光之子,政之孙也,少受学于别驾许天正,讽诵有得……万岁通天元年举明经及第,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见武后称制,上疏乞归养,使主漳州文学。龙溪县尹席宏聘主乡校,乃辟书院于松洲,与士民论说典故,子弟多有向方。”是时,州治初建,俗固陋,“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以上文字说明松洲书院设立后,陈珦注重以礼乐改善陋俗,以儒家文化教化士民。 景云二年(711)陈元光战殁,陈珦忧居三年,唐开元二年(714)朝廷诏令陈珦接任漳州刺史。此后20余年,漳州在他的治理下,这个原称“蛮獠”的地方开始向中原文明看齐。《龙溪县志》称陈珦“剪除顽梗,训诲士民,泽洽化行。”开元二十五年(737),57岁的陈珦告老乞休,再次到松洲书院聚徒讲学。“天宝元年(742)陈珦卒,谥文英”。 松洲书院(威惠庙)历经沧桑,历代多次维修,从遗址看为典型的三进式,今前两进已经坍塌,院里仍散落着精美的古石雕、石狮、石鼓、石柱、石砚台、石椅等。中殿须弥座上供奉有“开漳圣王”陈元光,后祀其父陈政,须弥座上的浮雕造型古朴拙巧,中殿后墙仍残留有古壁画等。东西配殿祀开漳部将许天正等,梁柱上残留的建筑构件雕刻精美。 现书院遗址后进建筑明间金柱上留有漫漶不清的铭文,为“进士马慈考舍□□堂石柱成对衍求”“嗣圣州岁存乙已舍王淳祐五□□夷腊月志”。中殿前保留—口长方形石井,名“龙喉井”,井沿条石上镌刻“宝祐戊午,朝王会造”刻字,中殿莲花座下镌有“朝王会”会首名单。南宋淳祐五年为1246年,南宋宝祐戊午,即宝祐六年,为1258年。由此可以判定,松洲书院(威惠庙)在宋代便已经有过修缮,以后历代屡有修葺。 清同治三年(1864),在太平军李世贤部入漳之役中,松洲书院及同为一处的松洲威惠庙被烧毁。民国时期松洲书院曾重修,1949年解放后这里作为粮食仓库使用。1988年松洲书院被列为漳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松洲书院(威惠庙)以其中的中殿遗址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完成了后殿书院部分的修复,修缮一新的松洲书院(威惠庙)后殿悬挂“大唐松州书院旧址”匾。2017年书院的主座和东西配殿进行局部维修,2019年4月工程竣工。 02陈珦生平小考 对于陈珦生平,古人已有过考证。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八《唐列传》中记载:“陈珦,字朝佩,元光之子,政之孙也。少受学于别驾许天正,善词赋。元光抚之曰:‘儿非戈戟士,乃台院秀儒也。’万岁通天元年,举明经科,授翰林承旨直学士。珦见武后称制,疏乞归养。县令席宏聘主乡校,辟书院于松州,与士民讲习。时州治初建,俗尚弇鄙,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景云二年,元光讨贼战没,珦哀毁顿绝。既葬,庐于大峙原墓左。朝命以岭海多故,起之丧中,代领州任,恳辞。服阕,乃袭封视事。开元三年,率武勇夜袭巢峒,斩前刃父贼蓝奉高首,幷俘其余党。迁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治。二十余年,剪除顽梗,训诲士民,泽洽化行。表辞封爵,不允。天宝元年卒,谥文英。子酆。” 光绪志陈珦条目附注中载:按旧志珦本传,有“开元十九年,登王维榜进士”之语。考《陈酆传》唐父老举陈酆代殳伯梁为刺史疏中云“陈珦代事,兵民胥庆,复举明经,谢官归休”等语,不云珦举进士也。万岁通天距开元十九年,中隔三十余载,而珦已老,不应举明经,历刺史之后复应进士科。又考《王维传》:维登进士乃开元九年,非十九年也。旧志《周匡物传》云“唐自嗣圣开漳百二十年,登进士自匡物始。”匡物以元和十一年登进士,珦以万岁通天元年举明经。元和在通天万岁后,相去百有余载。旧志人物以匡物居第一,今更之。” 光绪府志陈珦条目附注中的考证说明,对于陈珦生平,早在古时就已存在几种不同的说法。而据历代府县志中有关陈珦的记载,确实存在记载逐渐丰富的一个过程。 明正德八年《大明漳州府志》卷之十五《科目志》中云:“不记年分明经一人:陈珦,按淳祐志谓珦唐将军陈元光之后,举明经不仕,子鄷……事见陈昭素家谱。”明嘉靖乙未(1535)《龙溪县志》亦存同样的说法。 明万历《漳州府志》《陈珦传》又云:“万岁通天元年(696)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见武后称制,上疏乞归养,使主漳州文学。龙溪县尹席宏聘主乡校,辟书院于松洲,与士民论说典故。”该志还特别说明了“唐乡贤传通志载周匡物一人,今增陈珦为二人。” 《漳州府志》正德版说“陈珦举明经不仕”到了万历版则说:“陈珦万岁通天元年(696)举明经,授翰林承旨直学士。”说明南宋中叶到宋末,漳人对唐代漳州历史已经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对于陈珦生平,现今不同专家也各自持有不同的看法,留待学术界讨论,本文不一一列举。 唐初,朝廷于州县设置“博士”衔,唐德宗(780-805)时改称为“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此衔直到明清时期才废。武后朝时期(690-705),州一级并无“文学”一职,县一级亦无“县尹”之职。而且当时也没有“翰林院承旨直学士”一职。到唐玄宗(712-756)时才设置有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六名。肃宗(757-761)至德宗(780-805)年间,从中选出年高德重者一人为“承旨”,独承密命。查阅“翰林学士承旨”词条上记载:“翰林学士得充选者,文士为荣。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所以独承密令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选。贞元巳后,为学士承旨,多至宰相焉。”唐宪宗(805-820)才正式设置“翰林学士承旨”一职,此后,翰林学士承旨作为翰林学士的首领,不是单纯起草诏令,而是在禁中职掌机密,是唐朝实际上的宰相,被称为“内相”。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已不再像唐朝那样具有宰相的职权,但仍为翰林学士院主官,别称“翰长”、“学士院长”,以翰林学士中任职最久者担任,掌制、诰、诏、令撰述主事。不常设。因此,有人认为清光绪《漳州府志》卷二十八《唐列传》中所引用的陈珦职衔多为后封或者为民封(后人或者民间对先人的美誉和封号) 03松洲书院的创办时间 光绪三年《漳州府志》卷二十八《人物一》论曰:“清漳自宋迄今,多鉅人长德,以鸿文粹学衣被天下,先河后海,必以珦称首焉。”《龙溪县志》亦载:“松洲书院在二十三四都(今浦南镇松洲村),唐朝陈珦与士民讲学处。”有人认为松洲书院这种以“士民”为对象的讲学处,又有“聚徒”授业的专门教学,已具备有早期书院的“传道”功能。松洲书院正是这种由读书处到面向大众授业过渡的产物,在书院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据此,有人认为创建于景龙二年(708)的松洲书院的比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开设的丽正书院还早10年,比唐乾符年间(874-879)设立的福州鳌峰书院早了100多年。据此称称松洲书院是中国创设时间最早的书院。 然而,对于松洲书院是否为“中国最早的书院”,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可分为官办、私办两类。唐景龙时并无“书院”之称,私立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斋,官办书院为官方修书、讲经的场所。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藏书机构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为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但它是皇家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类似于皇家图书馆,而不是教学机构。唐末至五代期间,这些私人藏书、读书的书室才逐渐演化为向公众传授知识的书院。 嘉靖《龙溪县志》卷之四《学校》载:“龙之学建于宋,而理学亦盛于宋。北溪东湖诸君于接踵而兴。”文中说龙溪县学书院始于宋代,由此推断,唐代的漳州并无官办书院之说。查历代府县志,有关“书院”的条目中也没有松洲书院的记载。今介绍松洲书院的文章,其引用的文字多从府县志的《人物》部分中载取,依前面所分析,陈珦的职衔多为后封或者民封,“松洲书院”是否为中国最早的书院还有待未来挖掘史料进一步考证。 历史上漳州地属偏隅,记录有关“开漳文化”的文献多有失录。但不管松洲书院是否为“中国最早的书院”,唐代漳州设郡之后,漳州文化的进步却是事实。据载,漳州郡在唐代得科名者有12人,其中周匡业于贞元八年(792)举明经,周匡物于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此后漳州历代注重办学,科举渐兴,代有英才。因此,可以说唐代开漳“创州县、兴庠序”,对后来漳州文化的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漳州儒学的开启功不可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