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城市磨刀人:磨刀四十余年 撑起一个家
zz.fjsen.com 2023-12-06 10:25:23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繁华的北桥市场,这样的场景俯拾皆是:肉贩们手起刀落,“庖丁解牛”;鱼贩们挥刀霍霍,熟练地剖鱼刮鳞。他们在刀锋间立身,是“菜场江湖”的主角。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传来了一声高亢的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 在菜市场讨生活,小贩之间拼的不仅是谁的东西更物美价廉,谁的嘴皮子更溜,甚至谁的刀更锋利、刀功更好!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师傅恰恰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日,记者邂逅一位磨刀师傅。他用40余年的时光,演绎出自己的《天涯明月刀》。 刚走到青年路的北桥门诊部,记者就被一阵“嗡嗡”声吸引,循声看去,只见路边的一处空地上火花飞溅,一位老师傅坐着板凳,上身前倾,双手分别握住一把刀的刀柄和刀头。电动磨砂轮一圈圈转动,那火花正是磨刀所喷出来的。 “我叫王心高,心情的心,高兴的高,叫我老王就行。”老王的自我介绍很简单。 上午9时,小小的摊位已堆放了20余把待磨的刀具。 “心高,我看你是心大。”一位驻足等待的顾客接话调侃,引来旁人一阵大笑。 老王也跟着笑起来:“对,就是心大胆大,才能磨这么多杀猪刀。” 衣着朴实、皮肤黝黑、操着外地口音、闽南语“听力满级”、言谈利落干脆,是老王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在交谈中得知,老王今年55岁,老家在安徽淮北,15岁便辍学,跟长辈走南闯北。“不读书了,谋生就只能学门手艺呗。”老王自嘲文化水平低,看看这行,瞧瞧那行,思来想去,选择做个磨刀匠。 “当年这行可红火呢!吃饭穿衣、杀鸡宰鸭、下地干活都离不了刀子剪子。”谈起刚学磨刀的时候,老王打开了话匣子,“我没拜师,全靠自己摸索。” 为了学磨刀,老王辗转厦门、福州、湖州等地,在刀铺观察师傅们怎么磨,一蹲就是大半天,回家后再照着师傅的模样比划着磨,颇有武侠小说里“偷师学艺”的味道。 后来,老王和长辈到了漳州,温暖的冬季让老王决定在这座小城扎根。“我来这里已三四十年啦。刚来的那会儿,火车站都是石棉瓦搭的,这一片也都是小路,连栋楼房也没有哩。”老王回忆道。那时,老王天天走街串巷招揽生意,而后在人来人往的北桥市场建立“据点”,一转眼就是30年,“固定点位,才能占住市场嘛。”老王说。 几平方米的角落,摆放着一辆旧摩托、一台砂轮机、一条长凳、一桶水、一个破旧的工具篮、几块磨刀石。这方小天地就是老王的“工作间”。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老王并未放下手里的活。用砂轮打磨后,老王俯身继续磨刀。随着手臂上下摆动,刀锋与磨刀石间发出有规律的“嚓嚓”声。 看起来简单的磨刀动作,其实内有乾坤。老王告诉记者,在砂轮上打磨,只能开刃,机器磨的刀虽然光亮,但锋利度远远不够,刮不下猪毛,也不如手工磨的刀耐用。只有磨刀石才能让他“施展拳脚”,根据刀面受损的程度实施精确打磨。 记者注意到,磨刀的过程中,老王时不时把刀放入水桶过水。“这是为了让刃面和磨面更贴合,磨出的刀更锋利。”老王解释道,“所以我说漳州的天气好呀,要是在北方,这桶水早就冻住了。只能用盐水磨,因为盐水不易结冰。” 前后不过五六分钟,利刃已“出鞘”。老王拿粗布擦擦刀刃,用手试试锋利度。他说一把铁刀,只要这么磨一次,用上一年没问题。 “磨刀在夏天是淡季,因为夏天肉容易臭,杀猪少。10月到年底是旺季,特别是春节前,很多家做香肠,杀猪多,一天能磨100多把刀,收入比平时翻倍,辛苦也值了。”为人爽快的老王,不仅乐意边磨刀边与顾客“唠唠嗑”,也愿意向顾客倾诉自己的烦恼。 老王坦言,磨刀这种手艺,赚的都是辛苦钱。没开刃的一把10元,开过刃的一把5元,一年365天,老王几乎风雨无阻地摆摊,下雨了就在屋檐下磨,干到大年三十的中午才收工,只有春节才休息几天。 老王的儿子和孙子也在漳州定居,成了“新漳州人”。老王平均一天要磨50来把刀,依靠这刀头手艺,不光养活自己,还能补贴一下儿孙。“要房贷、要车贷、孩子也要培养,儿子的压力比我大呀!趁我还有劲,多磨一把是一把。”生活虽然辛苦,但想到尽量让亲人过好日子,老王就有使不完的劲。 “时间长了,家里的菜刀都切不动肉。自己磨的不好用,还好有老王。”一位大姐边说边付钱。 “再过几年我也要回老家啦,我也要落叶归根。”老王接过话茬。他心里对安徽老家很惦念。 “以后你不在这里,我们找谁磨呀。”当顾客问起时,老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那就没人磨了,年轻人没人肯干这行,不体面,刀坏了,就换一把呗。”(闽南日报记者 肖颖婧)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