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共富共美 漳州“丰”景正好
zz.fjsen.com 2024-05-26 09:24:22 来源:闽南日报 我来说两句
五月初夏,东山县澳角村渔港喧闹,游人如织,红砖绿树相映成趣,勾勒着海岛生活幸福跃变。 时间追溯到2001年7月15日,在东山县澳角村村民郭汉栋三层楼的新居里,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正在召开一场特殊的座谈会。听到澳角村从以往“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到如今“看海面满港新船,看地面满村新房,看山面郁郁葱葱,看人面喜气洋洋”的汇报后,习近平很高兴,描绘起新的小康蓝图:“以后农村的政策会一年比一年好。” 23年时光荏苒,东山县澳角村牢记总书记嘱托,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渔村转变为集海洋捕捞、海产品养殖加工、电商、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全国最美渔村。澳角村华丽转身,蝉联六届“全国文明村”。2023年,全村村财收入147万元、人均纯收入5.58万元,渔民生活蒸蒸日上。 澳角之变正是漳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乡村嬗变的缩影。 近年来,漳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好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方向明,则力量聚;定位准,则发展兴。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7.88亿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增长7.7%,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作连续三年考核排名全省第一;漳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获评全省优秀等次。每一串数字,都是一轴新的历史画卷,共富与共美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坚持全域统筹 促进城乡融合 漳州依山傍海,山海交响。作为农业大市,如何跳出“三农”抓“三农”,推动乡村重塑、城乡重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面对这一时代课题,漳州审时度势,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找到了破题之道——强化战略思维,城乡一体、通盘考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求真务实,高位推进。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建立市领导挂钩指导重点乡镇、县区领导挂钩指导重点村制度,加强指导帮扶,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出台《漳州市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建立乡村振兴促进工作领导责任制,落实落细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系统谋划,全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在完成1556个村庄基础调查上,推进新一轮村庄分类。按照“多规合一”“阳光规划”的要求,合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并批复1198个、完成入库1170个。各县(区)、开发区(投资区)编制任务全部完成。 “十百”先行,“百千”成势。实施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2023年首批选取13个乡镇、132个村,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全域化提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带动全市108个乡镇、1556个行政村从“一村美”向“村村美”拓展、“一域兴”向“全域兴”延伸。 以“赛”促干,比学赶超。扎实开展“一季一主题”现场推进会、乡村振兴“十镇百村”重点乡镇汇报会,市县搭擂台、镇村大比拼,比业绩、比成果、比干劲,形成争优、争先、争效良好氛围。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规划建设十个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全市“三比一看”竞赛,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汇聚合力,人才支撑。深化下派驻村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实施“万才聚漳”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小院、人才驿站、青创基地;推动全市行政村成立乡贤促进会、乡贤入册10万多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全方位、订单化开展新农人培训超12万人次,千方百计吸引各路人才“出城进村”“上山下乡”。 坚持为民情怀 推动“三美”融合 山区、平原、沿海、岛屿,类型多样、各有千秋。如何挖掘特色禀赋,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与乡,加快破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漳州始终把群众所思所盼作为出发点,因地制宜,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城乡之间推进。 从建设美丽生态做起——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算好生态环保的大账、长远账、综合账,擦亮生态底色。 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行林业“地票”改革试点,发放全国首张“林业地票”,加快推动地票、林票、碳票“三票”融合。推行退果还耕、稻菜蛙轮作、果园套种粮食等高效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漳州用行动证明美丽环境就是生产力。 以“绣花”功夫推进乡村建设有机更新,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向农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市共整治裸房1.69万栋,新建乡镇生活污水配套管网183.1公里,消除55条农村黑臭水体。 从做强美丽经济切入—— 走进由台商张德胥创办的南靖瑞德兰园,幽香浮动。今年来,南靖加快建设兰花电商产业园、靖台融合发展示范园,深化两岸兰花产业融合发展。“现在有100多家电商来基地拿货,销量比以往翻了一倍。”张德胥说。 做好“土特产”文章,云霄县下河村立足杨桃产业,打造集绿色采摘、农事体验、文化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2020—2022年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开发以世遗土楼为主题、以滨海风景道为串联、以古城古厝为主体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全市“景区村”覆盖率达56.5%。“移村换景、村村见景”的美丽乡村“大花园”初步成形。 从创造美好生活入手—— 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按照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依次推进宜居乡村建设,既塑形又铸魂,深刻重塑农村人居环境。每逢夜幕降临,龙文区洛滨村的村民便不约而同来到该村文化广场,或高歌一曲,或聆听锦歌。此前这里是废弃的猪圈、旧瓦房,杂草丛生,村民怨声颇多,如今成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东山县南埔村“谢谢里”新农人部落,曾经无人问津的古厝,被改造成为画室、琴房、咖啡屋等,让文创客找到“赚钱过活”与“诗与远方”的平衡。 长泰区以建设全域景区为导向,探索出“拆彻底、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的整治标准,在七大子体系160项全国县级美丽乡村标准体系中,由该县自主制定的技术规范达30项。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在漳“乡”聚,点燃活力。返乡青年诏安“芭乐姐”陈晓冬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5个乡镇22个村种植芭乐1600亩,帮扶800多名果农增收。 厚植内在动能,把生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民生福利,千村千面,生机无限。 坚持实干担当 构建共建共享格局 漫步诏安县西梧村,一幢幢小洋房整齐有序,村道宽阔整洁,三两孩童在公园自由嬉戏,一派和美景象。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漳州市重点综治整治村。2014年,该村“两委”新班子强化党建引领,以初心、爱心、公心、恒心、决心“五心工作法”凝聚合力,以治理侵占集体财产为突破口,干群携手,共建家园。几年间,该村由后进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前提,是关键。以治为要,漳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构建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深度激发乡村善治效能。 为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推动全市所有行政村健全完善村规民约,831个村推广运用“积分制”;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乡镇综合文化站三级阵地,让乡村治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正能量同步高歌。 文化底蕴,精神风骨。漳州注重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村落、古街巷等保护修缮,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开展文化大篷车下乡巡讲巡演、农民诗会等活动,让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 以民为本,补强“民生六位”,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覆盖—— 扩“岗位”,重点提升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创业质量,今年计划新增城镇就业3.8万人以上;增“托位”,实施婴幼儿照护普惠项目,今年力争新增0-3岁普惠性托位2600个;优“学位”,实施66个教育项目,今年力争新增中小学优质学位5000个;拓“床位”,实施“名医入漳”圆山计划,推进47个卫生健康项目建设;配“餐位”,推动新建小区同步配建社区餐厅,加快建设30个长者食堂;建“园位”,积极探索以生态、节地、公益为原则的殡葬新模式,依山就势建设村级生命公园,实现满足群众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目前,全市建成村级生命公园137个,在建和计划建设项目460个,覆盖595个行政村。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创新“四定一督”工作机制,纠治“三资”管理突出问题,盘活农村资产资源,让集体增收、村民受益,累计助力村财增收4.9亿元、村均增收27.31万元,181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 为解决乡村服务“点多、面广、事杂”等痛点,漳州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乡村“智”理。漳浦县东厝村打造“5G+数字乡村云平台”,村民打开手机APP,即可随时随地参与村务管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站在新起点,随着学习运用的深入,被“千万工程”深刻改变着的漳州乡村,在新时代必将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强大生命力,谱写“强城”“兴村”“融合”新篇章。(记者 吴静芳 通讯员 张葭 黄斌)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