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福建民俗博物馆 > 社教 > 正文

我们的节日 · 清明|清明雨上 “粿”然有你

2021-04-06 16:06:51  作者:   来源:福建民俗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

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周秦时期,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这是清明节习俗的起源。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到被民间效仿,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风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未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

虽然“清明”这一名称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其作为节气的真正形成是在汉代。到了汉代,我国从原始社会的“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到形成了知年知日的完整二十四节气和太初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十分流行,清明节尚未形成。至唐代,寒食节被唐玄宗钦定在清明日前两日,放假三天,至此,寒食与清明合为一体,寒食节的习俗也就成为了清明节的习俗。

至宋代,清明节继承了唐代的节日风俗,寒食、上巳、清明三节合一,得到极大发展。北宋年间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对当时汴京城过清明节百态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到了明清时期,清明节的传承与发展很不平衡。由于元代严禁寒食之俗,再加上明清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逐渐发达,使农耕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不少传统节日受到严重冲击,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只有清明节保留了下来。

(一)以诗为意画为境——清明节主题手绘

清明节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历来文豪都创作了不少清明节题材的文学作品。节日前夕,我馆组织了清明节主题手绘活动。以优秀诗文为背景,结合清明节日及节气特点绘画。下面与我们一起,以诗为意画为境,赏鉴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吧!

朝中措·清明时节

作者:张炎 (宋)

清明时节雨声哗。潮拥渡头沙。

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

燕帘莺户,云窗雾阁,酒醒啼鸦。

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清明

作者: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二)制作清明粿

清明粿,又名青团、菠菠粿(福州)等,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清明粿依馅料不同分为甜、咸两种。用清明草和适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点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馅,压成圆模蒸熟则为甜清明粿;包入腊肉丁、冬笋丁、香菇丁、红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馅等,做成饺子形的为咸清明粿。

4月3日上午,福建民俗博物馆内火热开展制作清明粿的活动,本次清明粿所用内陷为豆沙、芝麻等。

活动对象为屏东中学学生

手工老师手把手教授同学们制作过程,并反复嘱咐蒸熟所用时间为大火五分钟、闷五分钟即可,口感最佳。

“每到冬至家里都会搓圆,但是清明节做清明粿还真没有过”,“这‘菠菠粿’(清明粿别名)看起来好香啊,做完带回去蒸熟跟爸爸妈妈一起吃”……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着实“开了眼界”。

清明粿成品(生食)

清明粿制作结束后,我馆讲解员带领同学们参观馆内各项展览,并倾情讲述古人生活习俗、福建特色民俗文化。最后,愿大家文明祭扫,共创文明。

(本文图片均由福建民俗博物馆提供)

福建民俗博物馆抖音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
东南网承办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