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史志

为充分发挥党史和地方志的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更好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共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东南网泉州频道开设“泉州史志”专栏,通过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展示史志研究成果,宣传普及党史和地方志知识,蓄点滴之力,累涓滴之功,引领社会大众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

 资  讯 

【史志动态】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开展“七一”系列主题活动

即时 | 2023-07-04 14:52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铸牢政治忠诚,强化责任担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双提升,6月30日,市委史志研究室组织开展“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系列主题活动。

在“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专题党课上,市委史志研究室机关党总支书记周顺安立足党建和业务工作实际,从“什么是‘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为什么要‘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和“怎样做到‘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三个方面,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主要内涵、重要意义、具体要求。

周顺安指出,“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既是此次党课主题,也是今年史志研究室特色党建项目的主线,“红心”就是红色初心,初心是匠心的内在驱动、匠心是初心的外在践行、忠诚是尽心履职的根本前提,党员干部只有心怀“国之大者”、发扬“匠心精神”、牢记“党史姓党”,坚守好“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以匠人姿态锤炼为民服务的初心,忠诚、客观、如实地记录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篇章,方能不负韶华、不负使命。

周顺安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党员干部要紧扣党建工作主线,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投身到省、市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中,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史志业务工作的“硬实力”。要守初心,坚持在坚定理想信念、淡泊名利、知史明史中守好初心,以党建红心引领业务匠心;要铸匠心,时刻带着责任感奋进,做到眼勤、手勤、心勤,着重提升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以过硬本领担当使命;要秉忠心,强化理论武装自觉,提纯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对党忠诚记录华章,为泉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史志智慧和力量。

当天,市委史志研究室还组织开展了“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主题党日活动,为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三个党小组的党员代表分别就“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主题,结合“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作“学思践悟”交流。

通过“七一”系列主题活动,全室党员干部深刻理解了“红心映照匠心 忠诚记录华章”的主要内涵、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了理想信念,激发了履职尽责、实干担当的内生动力。党员们纷纷表示,要守初心、铸匠心、秉忠心,树牢“精品意识”,锤炼工作本领,铸牢政治忠诚,在奋进新时代中扛起史志工作新使命,在建功新征程上展现史志干部新担当。

【史志动态】市委史志研究室开展“服务中心工作 打造年鉴精品”专题调研

即时 | 2023-07-04 14:50

6月27日—29日,市委史志研究室调研组先后前往丰泽、泉港、南安、安溪、德化、晋江六个县(市、区)开展“服务中心工作 打造年鉴精品”专题调研。

调研组通过实地调研、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的方式,对泉州市全域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第一批应达标的六个县(市、区)2022卷地方综合年鉴进行验收。调研组认为,经过全域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一年多的培育,各个县(市、区)2022卷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质量普遍得到较大提高,内容更为全面,分类更为科学,基本符合年鉴编纂体例规范要求。需要进一步提升的问题主要包括要凸显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增加动态性条目、提高卷首和随文图片质量等。

调研组要求各县(市、区)史志研究室要高度重视全域年鉴精品工程试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党史方志办、市委史志研究室相关工作要求,健全完善年鉴精品工作长效机制,打造锤炼精品年鉴编辑队伍,不断提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水平,持续推动全市年鉴事业高质量发展。

调研组对六个县(市、区)年鉴编纂工作提出三点具体指导意见:一是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二是紧盯精品目标,强化精品意识,精益求精,再上一个台阶;三是紧盯缺项和不足,学习先进县区经验,补缺补漏。调研组还要求各地务必抓紧进度,尽早完成2023卷地方综合年鉴重点篇目的编纂工作,为7月中旬召开泉州市全域年鉴精品工作部分篇目点评会打好基础。(年鉴科)

【史志动态】“赓续红色基因 史志服务老区振兴”主题活动在泉港举办

即时 | 2023-07-04 14:49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好伟大革命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凝心聚力作用,助推老区振兴,6月27日,“赓续红色基因史志服务老区振兴”主题活动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泉港区革命老区基点村——后龙镇涂坑村举办。

本次活动由市委史志研究室主办,泉港区委史志研究室、后龙镇党委政府承办,泉州市革命烈士陵园保护中心等单位协办,涂坑村党员、村民代表近50人参加活动。

活动开始,市委史志研究室、泉港区委领导来到涂坑古民居“刘百万大厝”,共同为完成修缮升级的涂坑红色记忆馆暨泉港区党史教育基地揭牌。解放战争时期,涂坑古民居刘百万大厝曾为北海区工委驻地所在地,北海区工委领导泉港包括惠安辋川等沿海一线乡镇建立起党支部,组织开展地下革命,为迎接全国解放点燃星星之火。

揭牌仪式后,全体人员集中参观泉州英烈故事展与涂坑古民居,一同缅怀致敬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同时深入感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深厚历史韵味。

随后,大家来到涂坑村村委会,联办单位有关领导上台共同触摸启动球,正式启动《泉港老区新貌》采写工作。《泉港老区新貌》一书旨在记录老区的发展成果和变化,展现革命老区人民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将更好地推介泉港走出泉州、走向全国,也将吸引各方贤达“拥抱”泉港,共助老区振兴。市委史志研究室、区委史志研究室领导分别为涂坑村、涂岭村、埭港村史志驿站赠送各类史志书籍,推动党史和地情知识服务基层,营造学史读志氛围。

紧接着,红色故事宣讲活动拉开帷幕,泉州红色故事宣讲团5位宣讲员慷慨激昂,声情并茂讲述了不同主题的红色故事。泉港一中连宝宝带大家回顾“革命志士的‘清白’人生和高尚品行”;鲤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陈秋萍让“三朱群众的英勇革命精神”留在大家心中;“革命英烈舍小家为国家的爱国情怀”被南安市第二小学尤小兰娓娓道出;“女革命者毅然投身革命、在战火中绽放芳华的身影”在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陈嘉瑜的讲述中清晰可辨;泉港区国防和党史教育宣讲队成员庄小芬带大家走近“英姿飒爽女民兵保家卫国的艰苦岁月”。一个个故事、一张张照片,传承着革命仁人志士的宝贵精神,为现场听众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红色公开课”,让先辈们的革命激情再次激荡于今人胸中,促进红色基因转化为践行老区振兴任务的不竭动力。

【史志动态】市委史志研究室调研组赴德化开展陶瓷产业发展专题调研

即时 | 2023-06-21 14:50

6月16日,市委史志研究室调研组赴德化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行首先在德化召开专题座谈会,详细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陶瓷产业特别是对德化陶瓷产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论述及批示,围绕新世纪以来,德化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陶瓷产业发展重要论述,推动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新探索新实践,进行了深入研讨。德化县委宣传部、史志室、工信商务局、陶瓷办、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调研组一行还到德化顺美生活馆、瓷艺城等地,就德化陶瓷产业发展、品牌塑造、文化挖掘、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为下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党史编研二科)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四) | 生命以痛吻我 我仍报之以歌

即时 | 2023-06-13 10:09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市作家协会协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泉州精神“传承者”——林和辉的故事《生命以痛吻我 我仍报之以歌》

生命以痛吻我 我仍报之以歌

——记一诺千金的残疾人企业家林和辉

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康志远

走进螺阳镇侨群村寻找林和辉先生生活过的足迹,村里的老人无不竖起大拇指,一位阿婆听到林和辉三个字,主动带着我们走进侨发服装有限公司。“阿辉”的故事早已传遍十里八乡,成了村里人口中励志守信的正能量典型,纷纷以他为教育子孙后代的榜样,这位阿婆的儿媳妇已经在林和辉先生的企业里工作了近二十年。

所有励志的结尾大多藏着一个苦难的开始。林和辉,生于1965年5月,惠安县螺阳镇侨群村村民,现任惠安侨发服装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他的办公室布置朴素,一块办公桌和几把椅子,被他珍藏的是几份捐助慈善证明。他说要把重要的时间花在重要的事上,办公桌背后高高挂着一幅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他行之半生的信条。

他一直以来坚持的事业取得了成功,虽不是什么跨国企业、上市公司。但十几年来,他仍不忘初心,尽自己所能慷慨解囊,在捐资助学、修缮公路等公益事业上累计投入人民币两百多万元,取得了不凡成就。

在公司蒸蒸日上的背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励志史。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能给生命赋予什么意义?这也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林和辉的故事令人联想到《老人与海》中搏击风浪的老人,命运只能摧残他的肉体,却熄灭不了他诚挚的灵魂。

1岁的林和辉因小儿麻痹留下终身残疾,只能靠着手握小板凳艰难爬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家境贫寒,5岁时不幸丧父,小学念到一年半不得不中途退学,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个“吃完上顿不知下顿”的家庭。

命运给了他一记又一记的重拳,他没有被打倒在地,而是在风雪中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生活之余他还热心公益,帮助和他一样的弱势群体,回馈社会,真正做到:生命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

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家庭与命运接踵而至的打击没有使他甘于平庸,反而让他拥有了刻苦努力的心态。11岁就开始学习缝纫、木雕,力求学到一技之长,不用拖累家人。第一次操作老式缝纫机器的他尽管用尽了全身力气,仍感觉到手仿佛是在跟布打架,织出来的是歪歪扭扭的半成品,这样的布只能当成次品处理。手脚不便的他要如何与正常人竞争?要如何看待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只有咬紧牙根的坚持不懈,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天黑他还时常在机床上拿那些边角料练习,着了魔般的勤学苦练。事实证明,老天厚爱每一个有信念的人。林和辉在摸索中不断前进,终于站稳了脚跟。

在缝纫岗上摸爬滚打了13年,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恰逢20世纪90年代的办厂热潮,林和辉有了办厂的想法。1990年,林和辉创办了“惠安侨发服装厂”,即“福建省侨发服饰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创业之初,为了吸引客源林和辉不惧险阻,凭借两把板凳走南闯北,哪里有订单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肢体不便的他,吃闭门羹和受委屈更是家常便饭。

在校服的定制与服务方面,林和辉没有局限在同期生意人谋生存的园地里,而是始终秉持着“差一点都不行,一点都不能差”的经营理念,以严格执行标准为本,以诚信立足,很快得到了社会面的一致好评,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迅速地实现“小作坊”到大公司发展理念的转变。

林和辉答应商家的从不失约,每做一批校服,林和辉总要和组长一起下车间抽查校服产品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退回返工入库,检查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了公司的惯例,对着镜头,林和辉坚定地说:我们要用今天的诚信来换取明天别人的信任。

在生意红红火火的时期里,林和辉还重视公司的人性化管理,积极改善员工们的生活环境、居住饮食,严格执行用工条约,按时发放工资,尊重每一个辛勤付出的劳动者,换得员工的真心跟随。

在帮助弱势群体上,林和辉更是不留余力。林和辉不仅自己“站”起来了,还让更多的残疾人也一起“站起来”,公司雇佣了一批残疾人,林和辉能深刻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比生存更难的是被有尊严的对待,毫无疑问他们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慰问,而是一份能够自食其力的工作。对于特困学生则实现校服免费制,每逢重要节日和乡贤一起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参与村里主要公路的修建,重视老人们的养老事业,修缮老年人的锻炼和娱乐设施。

做一时的好事易,做一世的的好事难,身残志坚的林和辉继续走在公益的道路上。林和辉说,人活一辈子要有益于社会,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帮助别人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林和辉先后荣获第四届“美丽惠安人”诚实守信类道德模范,2020年10月“福建省好人榜”(诚实守信)荣誉称号。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当我们遇到问题,觉得自己生活快过不下去的时候,都可以从林和辉先生的故事中汲取到积极的人生营养。请相信,只要你足够努力,命运在你面前也会黯然失色,为你让步!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三) | “平凡英雄”潘加声

即时 | 2023-06-13 09:35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生命安全“护航者”——潘加声的故事《“平凡英雄”潘加声》

“平凡英雄”潘加声

泉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庄小伟 林思思

2022年5月5日晚上,潘加声像往常一样,带领三名辅警,联合派出所开展酒醉驾整治工作。一名男子酒后驾驶着摩托车,为了躲避检查,突然猛加油门强行闯关,眼看着就要撞向前方的三名执勤人员。“后面,小心!”千钧一发之际,潘加声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冲上去奋力拦住摩托车,话音还未落,他就被重重撞飞出去,后脑着地。“潘哥!潘哥!你听得见吗?你听得见吗?”队友一声声呼唤着,却始终得不到回应。

安全防护、紧急避险可是我们公安民警的日常训练科目,潘加声作为一名26年的老交警,他难道不知道冲出去的后果吗?可是在那一刻,他选择了张开双臂、奋力保护,他选择了用血肉之躯阻挡危险,他选择了将生命的天平向战友倾斜。如果有人问我,你见过生命最美的姿态吗?我会告诉他,这一刻,就是生命最美的姿态。

潘加声平时话不多,做了什么事也从不挂嘴边。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却做出了如此英勇的举动。当我们开始试图了解他、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他是那么的不平凡。

潘加声出生在南安市康美镇兰田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着微薄的收入把三兄弟拉扯大。他从小学习成绩就特别好,上学时一直是班长。1994年,他如愿考上了福建省人民警察学校,圆了自己的“警察梦”。毕业前夕,潘加声深情地写下:“在这方热土上,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预备警官的价值追求——为神圣的公安事业贡献一生!”

潘加声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从警校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基层交警,在泉港一呆就是26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

2011年至2015年,潘加声牵头组建泉港区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在长期的调解经验中,他总结出一套耐心、细心、爱心、交心、公心的“五心”工作法,靠着一条“不烂舌”、一张“婆婆嘴”、一颗“豆腐心”,潘加声真正把调解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里。五年来,他和同事们成功调解了事故纠纷5000多起,涉及赔偿金额上亿元,创下了5年“零上访”“零上诉”的纪录,泉港区道路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更是被省司法厅授予“福建省人民调解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潘加声常说,“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执法中,他既有“铁面无私”的力度,又有“雪中送炭”的温度。2018年8月,他在路面执勤时查获一辆存在“滴洒漏”问题的“土炮车”,对其依法扣车并处罚款100元。然而过了七八天车主还是没出现,要知道,在当地一辆“土炮车”可能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收入来源。潘加声觉得很奇怪,便电话联系了对方。当事人来处理时,哭着对他说:“我实在是没有钱了,连这100块都是借的。”潘加声听完,专门跑去村里了解情况,才得知当事人离异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又因父亲治疗癌症欠债几十万元,现在连小孩的学费都交不起了。知道实情后,潘加声心里久久不能平复,他赶到当事人家中看望,当场给了2000元现金,他说:“这拿去给孩子交学费,我们都是为人父母的,孩子上学可千万不能耽误呀!”

“好事自己做,好处给别人”。这是熟悉潘加声的人对他的一致评价。他出身贫苦,却最见不得别人受苦,在吃穿用度上对自己很“小气”,把儿子穿不了的衣服拿来继续穿,结婚时买的一辆夏利车开了18年还舍不得换,但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却很“大方”。南安高山村一贫困村民因尿毒症需要换肾时,他亲自去家中探望并拿出了5000元;泉港下朱村一名孤儿刚考上大学,他又给孩子送去了1000元助学金;泉港二院隔离点物资紧缺,他自掏腰包捐赠了3000元生活物资......多年来,他累计捐款2万余元,以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滋润和温暖着老百姓的心田。

“警民携手、共护平安”,在潘加声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副锦旗格外耀眼,这是泉港六中家委会赠送给他的。在涂岭交警中队工作期间,辖区324国道边有泉港六中、涂岭小学和多家幼儿园,学校路口交通状况复杂。在护学过程中,细心的潘加声发现每到周五放学后,都有大量寄宿生挤在路边等车回家,有的学生还横穿马路,非常危险。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家离学校几十公里远,每周都得骑上好几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家,也很不安全。看到这些孩子们,他感同身受,决定要帮他们做些什么。他主动联系公交公司,开通了学生爱心专线,彻底解决了200名学生回家难的问题。当听说加声叔叔的英雄事迹后,孩子们都很牵挂,自发合唱《奉献》 为他祈福。

家风,是最好的继承;善良,是最好的家教。潘加声的母亲已年过七旬,自从潘加声入院后,她就日夜守护在病房门口,以泪洗面、悲痛万分。但即便如此,当她得知肇事者已经被关押后,还焦急地跑来问我们,“对方家里有没有老人、孩子,他们怎么办,谁来照顾?”这是多么善良、多么淳朴的母亲啊!

有人问,这个时代的英雄从何而来?潘加声代表千千万万的基层公安民警作出了回答,没有人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为弘扬潘加声同志先进事迹,2022年6月14日,中共泉州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潘加声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泉州市委政法委、泉州市公安局也分别号召本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潘加声同志先进事迹;2022年6月6日,省公安厅给予潘加声记个人二等功。

挥泪别战友,深情寄哀思。2022年12月3日16时10分,经多方抢救医治无效,潘加声同志不幸牺牲,年仅47岁。潘加声同志虽离我们而去,但他不顾安危、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和宽厚待人、襟怀坦荡的高尚情操,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二) | 义捐骨髓铸师魂

即时 | 2023-06-07 12:45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郑金聪的故事《义捐骨髓铸师魂》

义捐骨髓铸师魂

永春县坑仔口诗元小学 谢锦阳

2023年3月7日,一则不寻常的消息瞬间传遍坑仔口中心小学校园。学校的郑金聪老师在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无偿捐献给一位罹患重型再生性障碍性贫血的10岁小女孩,成为一名光荣的非亲属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福建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第385人、泉州市第35人、永春县第1人。

郑金聪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立定跳远练习

造血干细胞捐献也被称为骨髓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部分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75种致死性疾病。虽然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特发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造血干细胞却不容易。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骨髓不一定相匹配,而在非亲缘关系中,更是只有十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的概率。由此可见公民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重要性和意义之大。

雅闻一诺值千金 推挽尤多乐善心

郑金聪出生于德化县三班镇东山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源于一种朴素纯真的家风传承,他的父亲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教育孩子:做人必须信守承诺,时常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正是父亲这种质朴无华的教诲,在他儿时的心灵里便已播下了这一颗爱的种子,沐浴阳光雨露,历经岁月洗礼,终于长成了一片爱的绿荫。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2021年5月说起,在郑金聪进行无偿献血时,一位护士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他对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列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咨询相关信息后,他随即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2年4月的一天,他突然接到泉州市红十字会的通知,告知他初配对成功。那时的他心情特别激动,只顾庆幸终于能帮上与病魔斗争的患者,却忽略了自己还没来得及征求家人的意见,特别是新婚不久的爱人,没来得及告诉她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许是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解不多,母亲显然有些担忧。所幸的是,爱人不仅十分理解支持自己,还从专业角度帮婆婆普及了相关知识,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捐献不会影响健康,至今未发现因采集造血干细胞引起伤害的案例,更要相信政府和医疗机构“不会为了救一个人,而去害了另一个人”。可以说,此次的成功捐献,是他们一家为曾经的诺言而付出的爱心汇聚。

拼却老红一万点 换将新绿百千重

尽管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有安全保障的,但采集的过程却是相当的繁琐和不易。2022年11月初,郑金聪在永春县医院进行高分辨实验室检验配型;2022年12月初在德化县医院体检通过;2023年3月3日前往福州做采集工作准备,当天下午在省红十字会的陪同下签订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之后的几天每天要静脉注射一针动员剂。3月3日当天注射第一针;4日注射第二针后,当天下午就开始觉得整个腰部酸楚胀痛;5日注射第三针后,腰部和盆骨的疼痛感愈加强烈,晚上躺着的时候就更难受了,甚至得承受针扎似的阵阵刺痛。但他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延续的是一朵正在绽放的“花儿”,承载的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更何况,非亲属造血干细胞捐赠事业在我国尽管已经蓬勃发展,但由于配对成功的几率极小,自己没有理由退缩更没有理由放弃。6日早上一针,到7日早上注射完第五针后,就开始进行采集了。采集过程的四个小时里,人躺着必须双手放直、身体不能随意挪动,他只能默默地咬牙承受着手臂和肩膀从麻木到冰冷的过程,后背的汗水甚至打湿了床单。而这一切又算什么呢?些许的难受和疼痛换来的必将会是一个花季少年重生的希望!采集完成后,他忘却了自身的痛楚,关注的是什么时候能让这位不知名的孩子快点好起来……

郑金聪老师捐献造血干细胞过程中

我奉书山为赠品 君收云海作诗声

“我是一名老师,能帮助一位在与病魔斗争的人,对于我和患者来说都是一种缘分。今后,如果我的血液能够再次救人,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继续捐献的。”这是郑金聪接受采访时说的话,算不上豪情万丈却又是如此的掷地有声。也许,在郑金聪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心中装的便是大爱,肩上扛的便是责任。从初筛到高分辨的确认、体检,再到福州采集成功,这一路走来,他特别感谢红十字会和家人的陪伴,特别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关心与鼓励,感谢为这个社会奉献爱心的人们,他说是爱心的传递才使得他也能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让孩子看到了光,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想见,十岁小女孩罹患重疾时的痛苦煎熬与求生欲望,患者家属的茫然无助与翘首企盼,如果没能找到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或许都只能束手悲愤问天!人世繁华,有人点塔七层,锦上添花,而对于患者和家属,他们更需要的是暗处一灯,雪中送炭。郑金聪的善行义举,则恰似冬夜里的一盆炭火,严寒中奉献炽热情怀;亦如夏日里的一缕清风,炎热中捧出冰雪肝胆。

郑金聪老师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

双向奔赴的爱与感恩总能让人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温暖。受捐者是一名上小学的女孩,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明文规定,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患者双方一年内不能见面,在相关法律上这叫“互盲”,这是因为,供患者双方见面所牵涉到的问题很多,涉及法律、道德、社会伦理等诸多因素,意在充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避免对正常生活工作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但面对再造之恩再生之德,受捐家属写给郑金聪的感谢信中是无尽的感激和感叹:“在绝望和崩溃的边缘,感谢您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希望,感谢您给了我女儿一个光明的未来……”信的末尾是孩子稚嫩的笔迹,上面写道:“谢谢叔叔的爱心捐赠。等我病好了,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一) | “寻亲专业户”为侨搭桥

即时 | 2023-06-07 12:24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泉州精神“传承者”——陈少峰的故事《“寻亲专业户”为侨搭桥》

“寻亲专业户”为侨搭桥

南安市委宣传部 黄瑜鹏

他是侨,一位倦鸟知还的菲律宾归侨。

他是“桥”,20多年来多次往返海内外,为寻根心切的华侨们搭起一道连接他乡与故乡的桥。

现在,年过不惑的他仍然在义务为华侨寻亲的路上奔忙,他就是“寻亲专业户”陈少峰。

陈少峰生在华侨之家,曾侨居菲律宾三宝颜市,现在已经回到故乡南安市诗山镇生活。二十年多来,他义务帮助侨胞们寻根问祖,帮助30多位乡亲找到亲人和故土,成为乡亲口中的“寻亲专业户”。求助人中有第一代华侨,更多的还是华裔后代,其中不乏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得力助手侯西反的孙女侯韦美以及菲律宾著名侨领黄年荣等人。

“我还记得他们亲人相聚抱头痛哭时候的场景,真的很让人动容。”说起为何走上帮助他人寻亲的道路,陈少峰至今仍为第一次为侨胞寻亲的经历而感慨万千。原来,他年少时曾在菲律宾三宝颜经营一家小店,因共同的社团与同乡关系结识了同样在此经营店铺的陈老,两人关系十分亲厚,乃至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陈老也将自己的身世与陈少峰分享,他祖籍南安,20世纪40年代独自下南洋谋生,成家立业后,为家庭奔波劳累却再也没能返回家乡,也跟家乡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络。“那天,陈老很悲伤地跟我说,希望趁着还能走动,再见自己兄长一面。”陈老的愿望犹如一粒种子,在陈少峰心中的沃土里开始破壳,陈少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已经破土的种子尽快实现迎接阳光的那一刻。

2001年,年轻的陈少峰带着陈老提供的信息回到两人共同的故乡南安市诗山镇帮忙寻亲,最终,他成功地在镇上的鹏峰村获悉陈老亲人的的音讯以及在香港的详细住址。事不宜迟,陈少峰马不停蹄地帮助多年未曾出国的陈老办理相关手续来到香港,与阔别多年的兄嫂成功团聚。

“那时候我才20岁,看到这样的情景,让我深深感到自己真的是做了好事。”看着陈老与阔别多年的亲人相拥痛哭的感人场景,陈少峰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暖流。从此,他走上了义务助侨寻根之路。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或受人之托,或主动承揽,一直行走在义务寻亲的路上。

陈少峰正翻阅族谱等资料,为侨亲寻根找寻线索

陈少峰说,他身边有不少侨胞都是长辈,很早就远赴海外,在烟波浩渺之中失去音讯,与家乡也渐渐断了联系。这些年来,许多年纪较大的侨胞都通过身边人介绍或者媒体牵线找到自己,希望他能帮忙寻亲。“比较耗费精力寻找的有27次,其他一些很快找到的,就没有记录下来。”

由于信息的缺失,寻亲过程有时候就如大海捞针一般。困难不少,陈少峰却乐在其中。在“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之前,他只能尽力发动相识的侨胞和宗亲会的关系网去寻找知情人,或者通过翻阅族谱、查看侨批、四处走访甚至到深山老林乃至海外的墓地里比对碑文的方式,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信息。“有一次我到菲律宾的一个墓地上去寻找墓碑信息,一个个墓碑看过去,最后还真让我找到了。”由于中国文化中对死亡的敬畏和避讳,墓碑对很多人来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对于陈少峰来说,伫立于墓园的时候,他的手搭在墓碑上,就像搭着老友的肩膀,一边感慨,一边细致地辨认着墓碑上的文字。

为老人戴仅生寻找海外生父的音讯,就是一次艰难曲折的经历。2017年,陈少峰在媒体上看到南安市梅山镇老人戴仅生苦寻生父的新闻,心生恻隐,决心对他伸出援手。原来,戴仅生年幼时母亲辞世,父亲戴桃源南渡菲律宾,一去60多年音讯全无。

除了这么一点信息以外,陈少峰手头并没有太多线索,只能发动自己的关系网去多方寻访。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从菲律宾有妫堂三宝颜分堂名誉理事长陈庆赐夫人戴美丽那里得知,戴桃源正是其堂叔父,却已经于上世纪70年代末沉船遇难。遗憾的是,那时她还小,长大后又与堂叔父的子女失去了联系。

陈少峰只好遍询同船遇难者的家属们和其他侨亲,可惜无人知晓戴桃源后代情况。“我又打遍三宝颜老华侨的电话,也通过菲律宾南安同乡总会秘书长陈燕胜寻找,仍如同大海捞针。”他说,那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和华侨们保持联系,有时一通电话就打几十分钟,前后花去1000多元电话费。   

50多天后,诗山籍侨亲陈建煌终于传来喜讯:找到戴桃源一个儿子,英文名叫乔治,日常使用西班牙语(三宝颜通行语种),不会普通话。陈少峰便让在菲出生、西班牙语更流利的妻子李佳珍代为通话兼翻译。兄弟俩第一次通话,仅10分钟,对于已经奔波劳碌几个月的陈少峰来说,此刻心中已经是无比欣慰。

时至今日,陈少峰的手机上都是各种各样的侨胞寻亲信息,而义务寻亲,也已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也经常鼓励侨二代、侨三代回来,因为不能断了亲情血脉的联系,不能让这条‘线’断掉。”对他来说,义务寻亲,其目的并不止于相见,更重要的是让新一代的侨胞们能够把乡土情这一血脉联系延续下去。

2018年,陈少峰陪同寻根成功的菲律宾侨亲黄年荣到黄氏宗祠了解情况

“我希望自己的小孩能讲汉语、写汉字,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根’就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他的目光中总是这样满含期待。可喜的是,他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了义务寻根的行列当中,“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后,可以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帮助侨胞实现“一键寻根”。而各级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组织举办各种寻根溯源主题夏令营、游学等活动,让更多新一代侨胞们能够回到家乡、了解家乡、爱上家乡。

这些年来,陈少峰在海外与许多华侨华人聊天时,总爱和他们聊起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同胞骨肉们绵延不绝的思念之情,并热情洋溢地对他们说:“我来帮你寻根,你们都回来看看啊。”通过陈少峰的义务寻亲,许多老华侨阔别数十年后回到家乡,实实在在感受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而新生代华侨们也有了踏上祖辈们生活故土的机会,切身体会祖辈“落叶归根”的情怀。

月是故乡明,情亦家乡浓。只要世间有人离乡背井有人漂泊四方,有游子客居他乡有游子倦鸟知还,陈少峰们就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同胞寻亲成功的佳话便会继续流传开来,成为新时代让人传颂的动人泉州故事。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二十) | 逆寒傲骨 默行担当

即时 | 2023-06-07 12:05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吴我彬的故事《逆寒傲骨 默行担当》

逆寒傲骨 默行担当

晋江市水利局 赖东胜

冬日的晋江,不似北京城银装素裹,也没有三亚的五彩斑斓,它是一座忙碌又低调的城市,车辆在宽阔的世纪大道上川流不息,唯有红绿灯方能按下慢行键;隔离带一排排迎风而立、身姿挺拔、旖旎动人的“美人树”花开,悄悄地为它增添“诗意和远方”。美丽的异木棉宛若一位默者,它不与百花争奇斗艳,耐住春天的繁华,熬过酷夏的“摧残”,在秋冬季节“厚积薄发”,凌寒绽放。

在晋江经验的实践发展中,有那么一群勇立潮头、笃行实干、不负年华的青年才俊,恰似那美丽的异木棉,默行担当,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践行初心使命、矢志不渝。远看天涯路,近在咫尺间,我身边的吴我彬就是其中一员。

水利“大百科”

吴我彬是晋江市河务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协助负责河长制办公室日常工作开展。2020年,初见吴我彬时,他戴着眼镜,温文尔雅,全身透露着学者气息。随着工作接触的深入,对他也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他对全市流域如数家珍,一张涉河图片就可以精准道出位置和水域现状,河湖数据、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了然于胸,堪称行走的水利行业“百科全书”。

入河排污口溯源水质取样

真知源于坚守和热爱。1998年底,23岁的吴我彬只身来到安平桥闸管理处报到,几经周折才打听到桥闸的位置。那时,适逢桥闸进行除险加固,他放下行李,马上融入这个“新家”。接下来的两年时光,他基本上都待在这里。白天,他深入工地,认真检查每道工序、每个隐蔽工程;晚上,结合工程实践,认真钻研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很快,他也从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业务突出的水利能手。25年来,吴我彬始终做到知行合一,他的足迹遍布晋江市大小流域、水闸和重大水利工程。他辗转5个岗位,始终保持扎根向上、精益求精的尚学做事精神,曾获评泉州市水利系统先进个人、晋江市“深化项目落实年”先进个人、第二届晋江青年“五四奖章”。

“扬帆”正当时

在水利服务民生的事业中,勤勉是新时期水利人的“标签”。吴我彬每天工作10个小时是常态,或在政策解读、技术普及、释疑解惑,或是深入基层调研、督导涉水问题整改。2020年6月,晋江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九九清源”行动,我和他分到同一小组,负责九十九溪浦沟支流的入河排污水口溯源排查。那时,正值酷暑,连续十余日最高气温都在36度以上,烈日下的路面如同翻滚的火炉。每天8时30分,我们准时穿上雨鞋、戴上草帽、拎上水桶和取水工具出门。鉴于我刚入职,没有任何经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翻越河道护栏、拨开水草荆棘、蹚涉黑臭水沟,一次次趴在滚烫的石板上、泥泞的草丛里,摇晃着打水桶取水抽样。每天徙步20公里下来,浑身衣服一次又一次湿透。我早已迫不急待地往家里奔去,他却还要回到办公室整理排污口数据、审阅文件,处理河长办日常事务,他总是这样,有着忙不完的事。有人戏称他是“工作狂”,而他并不以为然,他仅仅是把早到晚归挤出来的时间当成是工作实践后的一种自我沉淀而已。

开展入河排污口溯源

当然,有些人也会有质疑,“每天那么忙碌,估计很多工作都是草草了事”。但是吴我彬善于将复杂事项、重点工作解构分流,能够区分轻重缓急盯住重点,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解决各项急难愁盼问题。此外,他对工作标准极为苛求。你眼中的“优品”,无可挑剔之时,他会冷不防地再帮你打开“脑洞”,让你猛然发现,原来他要的是“精品”。也正是他心中有严苛的标准,近几年晋江市河湖长制工作一直在泉州市走前列,全市河湖水环境和河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晋江在泉州市河湖长制年度考核中荣获第1名,并获得“福建省河长制湖长制正向激励奖励县”称号。

“创业”当创新

莫问花开几许,唯有花香如故。面对成绩,吴我彬并没有选择“止步”,他认为晋江有比其他县(市、区)缺水的先天不足,因而更应殚精竭虑、加强创新,完善管理体制,推进河长制工作迈上新台阶。他牵头晋江市河道管理范围和水利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划定工作,认真做实前期调查,严格进行方案审核和报批,在全省率先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河道管理范围的划定;着眼解决河道专管员队伍职岗效能发挥,推行《晋江市河道专管员考核管理办法》;推动建成近1100个视频监控点位的“水上天网”系统,实现河道在线实时实地可视化监控。2018年至2021年,晋江市河长办通过“水上天网”系统发现交办涉河问题227个,相关部门查获非法排污、倾倒垃圾等违法案件80多起。在这种“创业”思维主导下,晋江市河湖长制工作成效“亮点”也持续输出,《晋江市河湖长制项目及资金管理规定》得到中国水利报专刊报道并入选水利部牵头举办的“太平洋保险”2022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设计推出全省首个爱河护水卡通IP形象“水当当”,在全省范围内创建首批河湖长制教育实践基地。

介绍河长制工作成果

心有花田半亩,何惧浮生浅淡。殚精竭虑守护碧水25载,吴我彬用对事业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治河没有终点,和川流不息的晋江一样,吴我彬也始终在路上……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九) | 窑变,致敬红色丁墘魂

即时 | 2023-06-07 11:47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李文芳的故事《窑变,致敬红色丁墘魂》

窑变,致敬红色丁墘魂

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德化分院 郑那君

眼前的丁墘村,高楼耸立,车水马龙,各类工业企业商业500多家,已然没有了“农”味,也不宜再以“农村”来定位它。如今的丁墘村,说它是一座城才对,一座崛起的城。更为欣喜的是,丁墘村变化的已不仅仅是外在,更多的是团结向上的民风及由内向外散发的文化气质。

这一切,凝结了李文芳四年多来的心血。

责任担当 勇挑担子

2018年10月1日,李文芳当选德化县龙浔镇丁墘村委会主任的第一天,这也是他离开家乡近三十年后第一次见到太平宫窑。

只是第一眼就让李文芳的心痛了,因为记忆里热闹的窑场成了垃圾场,而原来风采卓然的两条龙窑被埋得只露出窑尾的烟囱,窑身上长满荒草和树木,窑体被四处游走的树根撑开,多处坍塌……随行的人说,太平宫窑1993年就停烧了。

太平宫窑旧貌

听到这话,李文芳的心更痛了。要知道,太平宫窑地处闹市,原是赫赫有名的丁墘瓷厂,是德化陶瓷出口大户,承载着丁墘村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来源。而地处县城中心的丁墘,自宋以来历为德化陶瓷主要产区,是德化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现为德化人口第一大村(常住2万多人),但由于众多原因却发展较慢,一些项目无法落地建设……因此,镇里、村里几次三番动员李文芳回乡挑起家乡发展的担子。

其实,自1991年外出习武,之后创办雄鹰武术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后,李文芳的事业和生活便安扎在安溪县,鲜少回乡。但他每年都会拿出不菲的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学校教育等公益事业,即使在安溪创业之初那会并不富裕,却依然资助了40多位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2012年底回乡兼做文化旅游项目时,在自己创办的通远山庄成立了敬老爱幼扶贫慈善基金……让李文芳没想到的是,他的善行和创业干劲得到了乡亲高度认可,纷纷邀请他回乡当领头雁,带动丁墘发展。

李文芳部分爱心证书

红心照耀 砥砺前行

上任伊始,李文芳立即对全村展开调查。随着资料查阅和走访的深入,李文芳发现了丁墘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培育了德化县70%的国家级、省级陶瓷大师的科技园;太平宫窑不远处,一株高达28.6米罗汉松;每年举办的“摆大龟”民俗独特……当李文芳提出“以文化振兴乡村,全力打造人文丁墘”时,多数人并不看好。尤其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很多人表示怀疑,甚至各种讥讽、嘲笑,工作极难开展。

李文芳有了沮丧和困惑,也一度想放弃。可一想到村里众多文化宝贝还在沉睡,尤其是生产出宋代时期最白、最薄、最大器型的太平宫窑还埋在垃圾堆里,心就不甘。因为德化的历史、文化、经济都与陶瓷息息相关,而古窑遗产就是陶瓷最核心的魂。每当上班的路上途经豹尾堂,似有无形的鞭子打在他的身上——当年中共闽南部委选中了丁墘作为革命据点,豹尾堂是主要活动地,而罗汉松就是当年的消息树。2004年县政府为丁墘立了革命老区基点村碑,并在豹尾堂设立了“中共德化支部旧址陈列室”,作为县爱国教育基地……面对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红色遗产,面对众多忠烈的红色魂,李文芳惭愧得低下了头。暗自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难一定要让太平宫窑复烧,以一场窑变带动文旅事业,以文旅推动乡村振兴。

李文芳在豹尾堂讲解红色文化

目标明确后,李文芳逐户拜访驻扎丁墘的企业、商家、陶瓷艺人,外出请教陶瓷界的专家,拿着文史资料解说太平宫窑的重要性,自掏腰包先后邀请一百多位专家、教授莅临指导……每天忙得陀螺转,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工程监督、道路改造、村民纠纷……一件事刚做完,紧接着又来一件,似乎永远也做不完。为了全身心扑在村事业,他先后盘掉安溪大部分事业。朋友不理解,妻子更是强烈反对,就连70多岁的老母亲也多次嫌他犯傻了,毕竟安溪的事业正当红火,这损失未免太大了。可李文芳心意已决,因为他根本分不开身去管理。他说,既然答应回来就一定要把村事业做好做强!丁墘是革命基点村,有责任做好各项事业的引领。

李文芳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学子讲课

人文丁墘 红色引领

有着高度责任心的李文芳做事极为细致,总力求达到最好。上任之初,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组建了丁墘村足球俱乐部,完善了文体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民生工程。带着家人组织、参与各类爱心活动,2019年重阳节策划“千叟宴”活动,筹得善款40多万元建设“爱心幸福城”和“爱心厨房”。在启动“太平宫窑复烧”项目过程中,从最初的窑体修复、周边环境打造、窑工师傅人选、松木质量和数量等,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李文芳说,这些于他都是小事,自上任来,他已习惯加班加点,四年多来不曾休息过一天,说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扛一扛也就这样过去了。  

组建村级足球队

从丁墘村是“瓷帮古道”的起点之一等众多文化要素的发现、收集,到提出、考察、论证,到“摆大龟民俗”“太平宫窑祖传说”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和“世界最高罗汉松”“世界最大糯米龟”两项世界之最的颁证,再到科技园区的提升改造、爱国教育基地的翻建、霞田文体园和丁墘村史馆及“中国白”非遗传承研习所的打造;及40多亩罗汉松公园、2000多亩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凤翥白瓷古镇”文旅等项目的建设;以及“泉州市乡村记忆文化村”“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等荣誉的摘得……这一路走来,到底经历了多少艰辛与坎坷,只有李文芳本人的心里才清楚。而最让李文芳心酸的是,多数人对太平宫窑的复兴没有正确认识,从而阻力重重。

2022年太平宫窑成功复烧

值得欣慰的是,在李文芳坚持不懈地推动及各界有志之士的帮助下,2022年太平宫窑成功复烧。点火仪式上,一场庄重的“闽台陶瓷艺人共祭窑神”迎接太平宫窑的重生,中国古陶瓷学会传承专业委员会特意发来贺词,国、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和闽台陶瓷艺人等代表到场参与……李文芳喜极而泣,为太平宫窑的风姿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一窑起,万物兴!可以预见,太平宫窑承载的张力与价值,将有力提振丁墘村经济与文化发展,也将纷呈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

太平宫窑被定为德化县闽台陶瓷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基地

“我们要做的是,让老区人民和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党的恩情,让红旗永远在丁墘这片红土地上高高飘扬!”李文芳激昂的话语一直在耳边响起……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八) | 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

即时 | 2023-06-07 10:41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马云珠的故事《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

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

鲤城区司法局 庄燕燕

这个时代,总有一些人拼搏、奋进,他们可能比你优秀,也可能没那么优秀,但是他们永远比任何人都要更加努力、尽责、进取。透过他们的背影,你会被他们的努力所打动,被他们的尽责所感动,被他们的进取所触动。他们像一道光,照耀着你,也促使你愈加进步、不断拼搏。在我身边也有这样一朵“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她默默地用自己的勤恳、坚韧砥砺前行,用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向全体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党员展示着她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和“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的精神。

她,就是马云珠,鲤城区司法局一名退休干部,现任鲤城区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马云珠从事司法行政及人民调解工作30多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和同事认可,被亲切地称为“马大姐”,曾获得“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福建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全省人民调解专家”“泉州市人民调解能手”等荣誉,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民调解委员会“马大姐调解室”,这是鲤城区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调解室。

善解千千结的“马大姐”

马云珠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基层,一直奔赴在调解工作的前线上,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在调解中,她始终坚持“接待当事人要热心、调解纠纷要诚心、说服教育要耐心、处理问题要公心”,并善于运用情、理、法并施,对调解当事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有效化解了汽配城死亡赔偿纠纷、民营医院医疗纠纷等数十起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重大突发纠纷。调解工作说到底就是做群众工作,马云珠始终牢记自己党员干部的身份,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记在心上,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下社区、进企业、摸排矛盾纠纷是她的“家常便饭”,面对面与群众进行交流,把群众的冷暖诉求记在心里,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不少好事、实事。自2012年6月成立马大姐人民调解工作室至今,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600多起,调解成功率为99%。

坚持公平的“七彩玫瑰”

马云珠给自己的微信昵称为“七彩玫瑰”,就如同她近四十年职业生涯的缩影:温柔而坚定、明媚而无畏、迎风而绽放。马云珠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做困难群众的“贴心朋友”,做解开心结的“知心大姐”,牢记初心,践行一心为民。面对各类纠纷,她始终做到认真对待、恪尽职守,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和交代。

2017年11月12日,泉州某公司驾驶员林某下班回家路上,自感身体不适,立即打车前往泉州市中医院就诊,经诊断为脑干出血。经过一个多月治疗后办理出院,后续治疗及劳动合同等事项与公司无法达成协议。当事人来到所里后,马云珠认真了解情况,对双方知情人进行走访,并到厦门老年养老院与林某洽谈,对双方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双方经调解达成协议:林某因病已无法履行劳动合同,与公司协商一致,同意解除林某的劳动合同。公司一次性补偿林某经济补偿、医疗补助金等各项费用共计5万多元。双方对调解结果均表示满意,不再就此事提起任何无理请求。

迎难而上的“铁娘子”

2022年,马云珠也投入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她是鲤城区新门社区楼栋封控组的一员,承担着封控区看护、群众物资保障、区域卫生清洁等繁重的工作。面对工作任务,马云珠总是不辞辛苦、勇挑重担、主动作为。马云珠克服严重的“老寒腿”,每天10余小时的站立、2万余步的步数、50余次上下楼梯的工作强度,以及该封控楼栋群众的肯定,都是她用行动交出的优异“答卷”。

马云珠将“热心、暖心、贴心、放心”作为服务群众的宗旨,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一次,封控区域内有一名独居老人被认定为密切接触者,需要紧急转移至集中医学观察点。由于该名老人行动不便,且患有精神疾病,配合程度较差、转移难度较高,给转运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此时,马云珠冒着未知的风险主动请缨承接任务,她凭借平时照顾该老人的感情基础以及耐心的沟通和细致的引导,终于说服该名老人配合转运工作。在马云珠等工作人员的搀扶中,该名老人走下楼栋,顺利转运。封控小组成员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铁娘子”,让群众感受到“隔离不隔爱,温暖一直在”。

越是平凡处,越是见初心。无论是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的“马大姐”,还是在疫情防控一线上迎难而上的“铁娘子”,马云珠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踏实工作、勤勉做事。没有鲜花与掌声的舞台、没有高唱赞歌的旋律、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马云珠却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视群众的口碑是她最好的奖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退休不退岗,余热再生辉。马云珠同志用一名老党员的“情怀”默默奉献自己、奉献于民,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真心留给群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为和谐鲤城、平安鲤城建设添砖加瓦,做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七) | 跨越山海拥抱你

即时 | 2023-05-26 17:36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生命安全“护航者”——洪志明的故事《跨越山海拥抱你》

跨越山海拥抱你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李琦芳

“请缨援非、医术报国,是多少辈中华医护人员的热血梦想。能够接力援非之棒,我很高兴,也很自豪。”——泉州市儿童医院援非医生洪志明。

1963年4月,中国政府向阿尔及利亚派遣了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开创了中国医疗援外的历史。根据国家援外医疗工作部署,福建省承担援助非洲塞内加尔、博茨瓦纳医疗的光荣任务。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中,称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洪志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初见

初见洪志明医生,高挑清瘦、亲切而柔和,眼神中透着一种对待美好生命的坚定。儿科常被称为“哑巴”科室,因为小宝宝不会说话,病种确诊、轻重很难判断,作为一名小儿内科医生,要善于观察,亲近孩子理解孩子,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洪医生的脸上有一种孩子们喜欢的亲和感,内心蕴含着柔软和安宁的力量。

2022年10月,洪志明圆满完成援非医疗任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有人问他辛苦吗,他总是笑着用一向温和平静的口吻说:“当我从死神手里每抢救回一个孩子,看到他们从病痛中挣脱,透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时,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就会倍增,觉得自己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往事

2020年9月18日,阳光明媚,洪志明惜别父母妻儿,前往博茨瓦纳,开启长达两年的援非征程。

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国家公主玛丽娜医院是洪志明援助的医院,虽然出发前已接受了近一年的集训,对当地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及可能面临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开展工作初期,洪志明还是面临了不少难题。

难题一:公主玛丽娜医院儿科虽有4个医疗组,但没有细分亚专业,没明确分工,无论什么病人什么病种他都得接诊并处理,对儿科专业医生是个挑战。

难题二:语言问题。为了能与当地同事和患者无障碍沟通,在外期间他每日坚持自学英语。

难题三:严峻的传染病!这个仅200万人口的国家,除了新冠病毒广泛传播,还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就是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有一次,紧急接诊了一位口吐白沫的患儿,之后才得到报告,显示刚接诊过的孩子同时也是艾滋病及肺结核感染者……“新冠疫情如此肆虐,艾滋病感染率如此之高,这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我们却已经习以为常”“对家人我们也都是报喜不报忧”,洪志明说。

让洪志明医生记忆犹新的是2021年初的一个夜晚,博茨瓦纳的雨季冗长而沉闷,照例又是忙碌的一夜。急诊科收治了一名6岁的休克患儿,请洪医生去协作抢救。此时,窗外还下着绵绵细雨,出门就感到丝丝凉意,来不及多加一件外套,他便急忙赶往医院。在与当地医生的默契协作下,经过紧张的抢救,患儿的病情很快稳定下来。看着患儿安全送至ICU病房,并与ICU医生进行细致交接后,洪志明终于松了一口气。回到宿舍时,已然是半夜了,刚睡下没几分钟,电话铃声急促地又响了起来。一听,又是急诊科抢救电话,此时屋外风雨交加,洪志明还是以最快的速度赶至医院,结束抢救工作后,已是凌晨三点多。伴着电闪雷鸣,一向睡眠很浅的洪志明也很快入眠。五点多钟,熟悉的声音再次在耳畔响起。这次是新生儿科收治了一名早产儿,体重不足900g,有严重的呼吸窘迫。到达新生儿科后,他立即参与到抢救中,经过准确、及时、有效的救助,患儿在用上呼吸机、加上药物治疗后,呼吸情况得到很大改善。看着患儿的血氧饱和度稳定,口唇颜色改善,虽然疲惫,却又安慰。接下来的日子里,查房时看见孩子一天天好转,脱离呼吸机,体重逐渐增加,洪志明心中那种莫名的温暖让他至今还难以忘怀。

就是这样度过一个个忙碌的不眠之夜,克服了一个个的困难,洪志明收获了许多。

插曲

在博兹瓦纳,还有很多在那里定居、工作、旅游的中华同胞。因新冠疫情导致当地医疗负荷,洪志明曾多次收到来自中国同胞的求助信息。“在异国他乡,遇到同胞,总感觉特别亲切,在异国他乡,中国人之间就是彼此的亲朋好友。”洪志明接到求助后,总是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引导华人同胞积极、正确的对抗新冠疫情。有一个华人小孩在当地私人医院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却反复多日高热不退,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很高。无奈之下,患儿的父亲向中国援博医疗队求救。洪志明得知情况后,立刻与医疗队同事前去会诊,指导调整治疗……

在同批同行的援博医疗队内,不少都是80后,生于1977年的洪志明除了承担队内防疫物资和药械管理外,平时也尽可能多去做一些琐事,给队友们多一些照料,比如外出采买、下地干活、砍柴清扫……驻地里经常有他忙碌的身影和快乐的笑声。

高品质医疗服务的种子在博国继续播撒,中国的种子也在博国生根发芽……“工作中,关心患者和同事;下班后,关心粮食和蔬菜。”到博茨瓦纳的半年后,洪志明过上了这样的生活。他和同批援博医疗队员一起在驻地宿舍前后的院子里种下了丝瓜、葱、地瓜等等,这些来自中国的种子在非洲这片沃土里长得郁郁葱葱,得到了喜人的收获。而他们,作为中国医生的代表,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不一样的医疗成果。

波起云涌拍天浪,春夏秋冬复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号召,一批又一批的医疗帮扶工作队员舍小家为大家,用脚步跨越山海、以担当践行初心使命、施仁术守护人民健康,积极参加援外、援藏、援疆工作,成为了两地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六) | 余热映初心

即时 | 2023-05-26 17:32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周玉堂的故事《余热映初心》

余热映初心

泉州市泉秀干休所 杜指挥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从生机勃勃的改革时期,到迈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始终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用信仰与汗水,守护着祖国大地的岁月静好,悠长时光,初心不改,尽管他们如今已满头白发,党龄更是超过70多年……却仍心怀赤诚,贡献余热,老党员周玉堂就是其中的一位。

周玉堂,曾任晋江地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处长、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1931年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12岁时受革命熏陶,在哥哥的带动下参加过抗日游击队,但因年纪太小被劝回。1948年,年仅18岁的周玉堂成为山西沁县公安局的一名公安队员,正式参加了工作。次年3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

“党叫我去哪我就去哪,大家不怕牺牲,我也不怕牺牲。”

1949年8月,他跟随部队到达福建省建阳县城,以中共福建省第一地委的架构接管建阳县政权,并参与接管了国民党建阳县伪警察局。

到达建阳县城的当天,国民党飞机轰炸刚结束,县城一片火海,看不到一家商店,看不到一座好的房子,也很少看到群众,当时新生政权力量有限,语言又不通,发动群众难,且没有基层组织做依靠,同志们一路上行军作战艰苦,身体虚弱,水土不服,很多人患疟疾打摆子,生疥疮,又无医无药治疗,更严重的情况是国民党军队虽然被打跑了,剩下的散兵游勇和武装土匪,时聚时散,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直到1951年6月中旬开始开展大镇反运动,才把土匪的嚣张气焰压下去,社会治安才逐渐安定了。

从参加革命工作到离休前,他辗转调动了多个岗位,从来没有讨价还价,到哪哪是家,曾先后在福州市、福鼎县、福安地区、寿宁县、古田县、晋江地区从事公安政法工作,为泉州改革开放后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工作奉献半生心血。

1993年,年逾60岁的周玉堂光荣离休,本可以在家好好享清福的周玉堂,却一刻也“闲不住”。1994年,他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举全市之力,攻扶贫之坚”的号召,担任泉州市扶贫开发协会会长,主持协会的全面工作。当时协会只有几位离退休老同志,没有办公地点,没有办公家具,没有交通工具,没有扶贫资金,也不了解全市贫困乡村的基本情况。他就鼓励大家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向市民政局所属的八一服务社租用了一间仓库作为协会的办公室,向几个单位借几件简陋的办公桌椅,没有交通工具,就自己带头骑自行车上下班,没有资金,就到沿海的富裕乡镇和几十家经济效益较好的工商企业搞募捐拉赞助。为摸清全市贫困情况,他不怕山高路远,花了不少时间深入边远山区、老区和沿海乡村,走访了许多贫困乡村、贫困户。

面对这些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如何帮扶,他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习外地经验,提出开发式“造血型”扶贫新思路,强调各乡村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山区土地多,土壤肥,水源足,气候宜,可发展当地群众过去习惯种养过的种养业,沿海可利用海洋和滩涂发展水产养殖业,有“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的可发展“红色”和“绿色”旅游业。重视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步伐,促进由产业到产品、由点到面,整村推进或全乡推进发展。扶贫协会通过不断地总结、实践,把有限资金集中投放到效益比较显著的扶贫点,切实做到了精准扶贫。

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用情、用心把全部精力用在了扶贫工作上,泉港区黄田村、惠屿村,永春县东关镇、横口乡,德化县三班镇、英山村,安溪县长坑乡(今长卿乡),南安市东田镇等,都留下了他辛勤忙碌的身影。在20多年扶贫期间,市扶贫协会对八个县(市)、五十多个乡(镇)村开展扶贫活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人,促进了这些挂钩扶贫乡村提前脱贫致富奔小康,多次受到了省、市领导的表扬,被评为省扶贫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为了深入研究长江支队的历史,进一步弘扬长江支队的精神,作为曾经在泉州工作过的长江支队一代老同志,在市扶贫协会会长工作还没有移交之前,他就挑起市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简称“长研会”)筹备组组长的担子。经过半年多的筹备,2014年9月6日,市“长研会”正式成立,周玉堂担任首任会长。

泉州市“长研会”成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承办2015年全省长江支队精神研讨会。他把组织好这次研讨会作为泉州“长研会”工作人员组织能力的练兵机会,亲自率人马驱车到福州,与省“长研会”商量对接,从会议论文的征集、审查,到邀请对象,会议的时间、内容、住宿、伙食等都作了详细的计划,亲自过问抓落实。2015年9月18日,“福建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长江支队精神研讨会”在泉州市金山老干部活动中心胜利召开,通过这次研讨会,泉州“长研会”给各地代表留下良好印象。

2015年,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为了告慰那些为解放泉州而牺牲以及已经逝世的长江支队老战友,他提出了建设泉州市长江支队纪念园的建议,并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建设泉州市长江支队纪念园的申请报告》。在筹建组工作的前前后后,他都亲力亲为、事必躬亲。纪念园开园后,他又向市委请求落实纪念园的管理单位,推动纪念园获授“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泉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发挥老干部政治、经验、威望优势,积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周老长期支持和关心老干事业发展,不断助力21世纪泉州“海丝名城”建设。历年来,他多次参与市委工作征求意见会,并积极建言献策;多次参与市委老干部局多部正能量“老干部之声”访谈微视频拍摄,其中《20余年无悔扶贫路》在学习强国总台、泉州电视台等媒体刊播,《皓首初心》在学习强国福建平台、泉州电视台等媒体刊播。他参与拍摄的“从太行到八闽”央视纪录片,在央视9套刊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老周已经93岁高龄了,实践证明,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还是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万象更新的新时代,他都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用自己乐于奉献的一生书写了属于他的精彩人生。让我们向周老这样的新时代楷模学习,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可贵精神;让我们传承时代楷模精神,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五) | 一棵常青树

即时 | 2023-05-26 17:19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俞满堂的故事《一棵常青树》

一棵常青树

南安市关工委 叶森岚

2007年初,南安市九都镇还沉睡在山美水库的怀抱里,春风却已吹进了满堂师家的院子里,院子不大,传出阵阵笑语。

满堂师,全名俞满堂。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嗓门洪亮,中气十足,又浓又粗的眉毛抖擞着往上翘,办事待人都风风火火,在人群里很晃眼。走在路上总有人远远地大声跟他招呼——嘿,满堂师,今儿又上课去?

这一天,他刚结束了大半生的教学生涯,正式从九都中心小学退休,却立刻走马上任,挑起了另一副重担。

院子里的小叶榕树泛着青绿,愈发显得满堂师的脸庞黑里透红。他从怀里掏出热腾腾的聘书,摆在老伴面前,挺直了腰板说:“我还能再干30年哩!”“九都镇关工委副主任,俞满堂。”老伴捧起聘书,逐字逐字地念,想了半晌问:“这是个什么官?”他哈哈一笑:“这个‘官’是关心下一代的‘关’,我还要继续当孩子王!”

在山区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件要费心思的事。满堂师乐意琢磨,一件接着一件干,一干就是16年,成了乡村青少年的“知心爷爷”。在他手上,牵头协调筹建了新东村、新民村两个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每年吸纳一批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担任“课外辅导员”,坚持举办公益兴趣班,成为服务山区孩子学习娱乐的民生品牌。

他做得最出彩的一件事,是宣讲。作为“五老宣讲团”成员,他的宣讲鲜活生动,顺口溜张嘴就来,他讲白衣天使是“救死扶伤盛誉扬,医术精湛更闪亮。”他讲疫情防控是“只争朝夕不能停,疫场战斗要打赢。”他赞党的二十大是“马列主义中国化,三个务必心铭挂。四个自信向前跨,六个坚持不懈抓。九项强国耀中华,十个建设百姓夸。”

每天下午4点左右,估摸着孩子们刚放学。他在自家院子里摆出桌椅条凳,准备好茶水零食,小喇叭一响,“老俞开播啦!”就有三五个好奇的小脑袋探头探脑地钻进来。

起初稀稀拉拉来三两个人,他也一丝不苟把这堂“思政课”上好,慢慢地,大家都觉得他讲得有意思,来的人多了,院子里都坐不下,连新栽的小叶榕树也愈发蓬勃,满枝绿叶沙沙作响,仿佛意犹未尽的掌声和喝彩。

后来,学校也经常邀请他进校作宣讲,雷锋、小兵张嘎、王二小、潘冬子、小英雄雨来、刘胡兰、小萝卜头……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从书本上流淌出来,响亮在乡间、在课堂、在活动中心,孩子们围着他喊:“俞爷爷,再讲一个!”唤得他满心欢喜,讲起课来更起劲了。

这天傍晚,他正从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中心出来,赶着回家去,路过镇政府门口时,镇里的副书记拦住了他:“老俞老俞,商量个事。”他把摩托车一架,箭步跨上台阶,笑呵呵凑到副书记跟前:“领导有事请指示,不必商量。”

副书记把一份九都镇关于成立“理响武荣”宣讲小分队的文件递给他,上面的红印章还未干透,熠熠耀目。他反复翻阅了两遍,心突突地跳起来,激动地拍着胸脯道:“您放心,我保证圆满完成任务!”

俗话说,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过了几日,1支由镇关工委、学校关工委、企业关工委“五老”成员组成的宣讲小分队成立,老党员满堂师成了宣讲主力之一。他把党的创新理论编写成一百多首顺口溜,语言清浅直白,传播得更广泛了,他用“乡土话”把人生道理、思政理论讲到群众心坎上,不仅孩子们朗朗上口,连家里的大人们耳濡目染,教育孩子时也能蹦出一两句来。

满堂师为人风趣,性格豪爽,人缘颇好。金圭村关工委名誉主任、企业家黄锦标,彭林村关工委名誉主任、企业家黄文成等众多乡贤都跟他成了好朋友。逢年过节,他就带着镇村“五老”一同到乡贤家里拜访,利用人脉优势发动乡贤解囊助学奖学,支持教育事业。

在蜿蜒曲折的环镇公路上,时常看到他骑着轰鸣的摩托车飞驰,他到学校里去,到村里去,到学生家里去,把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生活处境摸得透透的,再整理成厚厚一叠台账。

老伴心疼他,有时候劝他少奔忙,在家多休息休息。他瞪起铜铃般的眼睛,说:“我呀,别的本事没有,只剩下嘴皮子耐磨,给村里的孩子们做点实事好事,还不应该吗?”

那年夏天高考放榜的日子,柏油路上的热气仿佛蒸笼般熏得行人汗流浃背,大家都缩在家里不敢出门。满堂师往脖子搭上一条湿毛巾,骑上摩托车来到了镇上的制鞋厂,小跑着进了车间,拉起黄鹏(化名)的手往外走,边走边用大嗓门喊着:“娃,别打零工了,收拾收拾准备上大学去吧!”

出了厂房,满堂师从随身的包里掏出一个大信封递过去,黄鹏颤抖着手拆开,是一份火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他眼眶微红,低着头喃喃道:“俞爷爷,我的情况,您是知道的。”

黄鹏是一名孤儿。

满堂师拍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你只管好好念书,学费和生活费的事我们来帮忙解决。”

见过黄鹏。满堂师又赶到新东村书记家里。村书记正泡好了茶,迎上来问:“老俞,你咋又来了?”

他甩了一把头上的汗,把黄鹏的助学金申请报告和家庭情况走访记录摆出来,跟村书记说:“咱们得再搭把手,出点力。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村书记奉上一杯热茶,说:“放心,有你在,全村乡贤、老同志们都会尽力相助。”

半个月后,满堂师跟村书记一道,把一本捐资明细账册和厚厚一撂现金送到了黄鹏家里。村书记握着他的手,诚恳地说:“老俞啊,我替这孩子感谢你!他没有亲人,你胜似亲人。”

这只是满堂师关爱弱势群体的冰山一角。十多年来,他的脚步走遍各个村落,村里的留守儿童、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一不牵动着他的心。据统计,他筹集特殊群体青少年关爱资金超100万元,动员乡贤设立助学基金、兴建教学楼、捐赠教学设备累计1000多万。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像雪花片一样从五湖四海飘落,他攒了厚厚一箱子,那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春天,是希望的隐喻。1947年出生的满堂师,生命之树依然常绿,2022年,他被泉州市关工委授予“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扎根乡土,他就像一棵不落叶的常青树,桃李满堂,绿意浩荡,把爱和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山区青少年的心里,在贫瘠里开出最美的花朵,缔造出人生更多的“春天”。

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来稿选登(十四) | 小城大爱 让爱再“发酵”

即时 | 2023-05-15 10:47

编者按

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新时代泉州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开展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广大作者纷纷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大地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围绕主题、踊跃投稿,用笔书写泉州儿女们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用心描摹泉州人民奋发奋进、向善向上的昂扬风貌。

我们将陆续选登征集到的部分作品(不代表作品已入围),带领广大读者一起在文字中聆听新时代实干奋斗“担当者”、精神文明“践行者”、生命安全“护航者”、泉州精神“传承者”的先进事迹,感受“讴歌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提振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凝聚强大奋进力量。

本期推出新时代精神文明“践行者”——陈松芳的故事《小城大爱 让爱再“发酵”》

小城大爱 让爱再“发酵”

石狮市灵秀镇人民政府  蔡倩瑜

在每一个普通的早晨,是晴天或是雨天,一家牵动着全城的馒头店照例开张,这家馒头店太特殊了,谁见过不卖馒头的馒头店?原来,这馒头,只送不卖!

这家特别的馒头店,是一位80后的小伙开办的。他是陈松芳,但更多的人亲切地称呼他:阿峰。他本是广东汕头人,十几年前,来到石狮经商,漂泊闯荡中他对石狮这座小城有了感情,谈及为何想到开办永恒阳光馒头店,他表示:我也曾苦过累过,现在有能力了,想用微薄之力去帮帮别人……永恒阳光馒头店,自2011年8月开办至今,始终不变的是善心。10多年来,永恒阳光馒头店送出超300万个馒头,如今,永恒阳光馒头店早已成为石狮的一张“爱心名片”,温暖着风雨中人。

“让温暖传递,让善举延续”是阳光馒头店内的一句标语,几个简单的字彰显了阿峰开办永恒阳光馒头店的初衷。

“蒸”爱无价

以“绵薄”之爱,温煦“风雨”之人

一间馒头店、一个馒头对于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来说并不起眼,普通的早餐店里,油条、包子、烧麦、麻圆、马蹄酥、花生汤、豆浆……应有尽有,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精细化的早餐要求。而对于辛苦工作的环卫工人们、停下歇脚的农民工们、生活困难的人们,这家馒头店可谓是快慰人“胃”的好地方。

永恒阳光馒头店的门口竖放着一块醒目的红色字样招牌: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如果您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欢迎您来免费食用。

清晨,当石狮这座城市尚未苏醒的时候,环卫工人们已经开始清扫马路,他们常常要等到八九点结束打扫后,才能吃上早餐,但因这馒头店,在清冷的早晨,他们也能免费吃上这新鲜出炉还热气腾腾的馒头!一位阿姨笑着说道:吃饱了有力气干活了!

永恒阳光馒头店坚持“只送不卖”的方式,不仅惠及大量困难群体,更带动了大批志愿者参与馒头制作,甚至那些曾经受助于馒头店的人也纷纷加入了这场爱心志愿当中。

“蒸”爱永恒

日行一善,不难;行善十年,不易

永恒阳关馒头店自开店以来,几经波折,一路坎坷。2021年10月31日,正值永恒阳光馒头店十周年,一则微信朋友圈发文令人感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准备在下个月把本店关闭,坚持了十多年的公益有点不舍,在这里也对一直在支持本店的爱心人士说一声,感谢一直以来的陪伴。字里行间透出阿峰的无奈与辛酸,陪伴着石狮人十年的永恒阳光馒头店就要关门了。

善举的前提是充足的资金与人力。多年来,永恒阳光馒头店曾多次因资金问题陷入困境,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永恒阳光馒头店的善举广为人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公益团体等也纷纷慷慨解难,永恒阳光馒头店接受了捐助并将其受捐与开支情况记录在册,向社会公开。但受制于经济下行、热度降低、疫情影响等诸多原因,永恒阳光馒头店不得不面临现实,但其善举依然持续发光、发热。

“蒸”爱飘香

探索“以商养善”模式,让阳光馒头持续飘香

永恒阳光馒头店关店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的关注,为了做好这份“爱心馒头”,石狮市委文明办、灵秀镇政府主动介入,联合诸多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多方协商探讨如何重启永恒阳光馒头店。

灵秀镇政府免费提供繁华路段的店面供其经营,并号召爱心企业为永恒阳光馒头店捐赠约40万启动资金,筹划三个多月,永恒阳光馒头店终于在2022年3月5日,在灵秀镇西环路重新开业!3月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是学雷锋纪念日,而永恒阳光馒头店的善举正是学雷锋最好的践行榜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永恒阳光馒头店以全新的姿态回归,阿峰的初心却未曾改变。永恒阳光馒头店的店门上写着:如果您需要,每次免费领取爱心馒头不超过两个;如果您愿意,为了接续爱心,每个馒头可扫码支付一元,全部收入用于维持店铺日常运营。那些有需要的困难人群仍然可以免费领取,而以一元的价格面向社会售卖,则是永恒阳光馒头店探索的新模式,“以商养善”自我造血,长续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市慈善基金中心为石狮永恒阳光馒头店成立了专属公益账户,所有捐款、收益全部用于店铺的日常经营。与此同时,永恒阳光馒头店不断拓展其公益志愿的定位,与石狮众多学校签订常态化志愿服务协议,将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到爱心馒头的制作当中;大量企业、社会爱心机构纷纷与永恒阳光馒头店签订采购意向协议,以企业的批量采购为其长期健康经营注入新鲜血液……阳光馒头店正在用它的方式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永恒阳光馒头店是石狮“小城大爱”的一个缩影,我们感动于陈松芳十年如一日做善事的坚持;也感动于社会各界共同的爱心帮扶,这份善行,已经从一个人,变化为一个团队,甚至一座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陈松芳这样的爱心人士从事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像永恒阳光馒头店这样的爱心小店持续散发热量,也相信因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志愿者的助力,温暖的阳光将得以永恒。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