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打好改革组合拳 环境保护提质效

2023-09-03 08:46:37  刘莉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市力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项改革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殷殷嘱托温暖如春、直抵人心,定格在三明人民的心底,在青山绿水间回响,汇聚出澎切入湃的“绿色合力”。

近年来,我市以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将“改革”二字镌刻进生态环保领域,充分发挥金融和市场杠杆作用,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个方面先行探索,打好生态环保领域改革组合拳,成功打造了环境保护改革的“三明样板”。

截至目前,全市参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达716家;排污权出让累计成交总额5.1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排污权受让成交总额达7325万元;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174家,保额达2.54亿元。

金融铺路

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杨梅树、香蕉树、无花果树、桑葚树……很难想象这些原本该在果园里栽种的果树,如今却被种在了一家水泥厂区里。这个绿色新尝试,让今夏花果园里果实盈枝,员工休憩时,还能采杨梅摘桑葚“解个嘴馋”。这里就是位于三元区岩前镇布溪村的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

“传统观念里,只要一提到水泥厂,就是噪音刺耳、粉尘满天飞的环境破坏‘主力军’。可现在完全不同了。我们投入大量财力、人力,营造绿色厂区,并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让水泥产业真正变成绿色产业。”正如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生产调度中心主任黄大回所描述的,如今厂区里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水泥厂摇身一变成了美丽花园。

去年以来,公司更是投入了1400多万元,完成了包括水泥磨复合矿粉添加、窑尾收尘器袋改袋、水泥磨提产节能、固废除尘粉窑尾直掺煅烧、窑尾排风机节能等多个项目的节能技改。

有了外表的绿色“高颜值”,附加内在的“含绿量”,三明金牛水泥有限公司也赢得了绿色好口碑。在一年一度的市生态环境局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中,公司获得了95分的高分,获评为环保诚信企业。

为何有这项评价,这还得从2014年说起。为了倒逼企业污染治理由“要我改”的被动局面,扭转成“我要改”的积极态势,当年8月,我市率先在全省撬动金融杠杆,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

自启动这项“三明特色”工作后,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案件审理科科长周治诚参与其中,也见证了华丽蜕变。

就在这一年,三明企业信用“红黑榜”出炉。全市包括三钢、汇天制药等178家国、省控及重金属、钢铁、水泥、化工、PU革等企业被列入评估范围并进行打分,将企业归为环保不良、警示、良好、诚信企业等四个等级。

周治诚介绍,被评为环保不良等级的企业,大多数被三明市银行冻结、暂停了有关信贷。被评为环保诚信等级的企业,可优先安排环保专项资金,提高信贷额度,并积极落实部门“联合奖惩”。在各种压力面前,企业主动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系,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金灿灿的荣誉为企业带来社会认可度,赢得品牌效益的同时,也兑换成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去年9月,我们被评为环保诚信企业后,就享受到了省科技小巨人95万元奖励,新招聘人才安家补助、人才公寓房,医保、社保每年返还80万元等优惠政策。”黄大回坦言,新一年度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即将开启,公司已对涵盖大气及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一般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噪声污染防治等在内的21个评价指标,进行一一对照严格自评。98分的自评高分,让黄大回信心满满:“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

春风化雨,蝶变重生。如今越来越多的三明企业加入环保“我要改”行列,参评企业的数量也从2014年的178家增加到2022年的716家。

市场架梯 

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赢”

2022年11月,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排污权交易平台,完成与龙岩裕顺食品有限公司的第一笔交易;

2023年1月,完成与三明市恒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二笔交易;

2023年3月,完成与久策气体(将乐)有限公司的第三笔交易。

三笔交易,共销售氮氧化物25.454吨/年,二氧化硫6.336吨/年,总交易金额130余万元。

这是近日永安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洪强晒出的一张排污权交易账单。

别看这份短短几行数字的账单,背后却浓缩着企业为超低排放改造所付出的努力。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20年。那一年,企业还在为75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排放超标烦恼。

“那时候锅炉排放的烟尘为25毫克/每立方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为200毫克/每立方米,这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石洪强对排放数据了然于胸。

为了进一步降低排放,当年2月企业投入了650万元,开始对这个超标排放的锅炉进行全面改造。

从前期调研,到项目立项,再到完成改造、投入运行,永安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共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这期间,公司也得到了三明、永安生态环境局的支持。

“我们得知企业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后,便第一时间帮忙向中央申请专项资金支持,最终帮企业获得了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60万元,进一步减轻企业资金压力。”2020年,永安市生态环境局环境管理科科长李东生说。

有了资金助力,企业技改全面加速。

“在超低排放改造项目过程中,我们购买了炉内脱硫脱硝及静电除尘装置,引进了炉外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并通过高压控制装置,将烟气、粉尘吸附,最后经过全密闭排废系统回收、输送,出售给水泥企业作为原料使用。”石洪强介绍。

历时一年改造,锅炉焕然一新,排放数值也全线升级。烟尘排放限值降低至10毫克/每立方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分别降低至35毫克/每立方米、50毫克/每立方米。这些数值也化为一线员工最好的空气红利。

“进了工厂,地面一尘不染,满眼都是绿色,空气好了,粉尘也少了,我们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浑身充满了干劲!”听到员工们的心声,石洪强很是欣慰。

不仅是员工获得绿色红利,企业也通过超低排放改造,赢得了可交易的排污权指标。

“2022年7月,我们为永安智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核定了一类可交易排污权为二氧化硫95.36吨/年,氮氧化物80.46吨/年,有效期从2021年1月25日至2026年1月24日。”三明市生态环境局排污权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排污权改革是我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排污权交易,让三明在实现企业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对满足要求的小微企业实施豁免购买排污权及来源确认,累计豁免522家小微企业排污权,为企业节约资金1919万元;全市有11家企业,通过排污权抵押贷款,累计获得融资6245万元。

保险搭桥 

兜住生态环境风险“底线”

“这份保单,由三元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投保人,共有园区内金园污水处理、盛达化工、金氟化工等8家企业共同投保。其中我们公司承担保费比例20%,即1.755万元,总保额600万元。”近日,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部长陈冲拿出了一份特殊的集体保单。不同于其他人身财产保险,这份保单保障的是2023年整个黄砂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责任。

这已是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第8年参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了。“过去,没有参保,如果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将会引发污染纠纷。如今,有了这份保单,一旦污染环境致使我们受到损害,保险公司将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赔偿金。”陈冲说,这份保险,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兜住了生态环境风险的“底线”。

今年,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明市分公司,还免费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园区企业进行环保体检,帮助企业进一步做好环保风险管控。

有了环保给的底气,福建三农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绿色创新改造的动力更足。去年以来,公司更是频出妙招,实施油改气项目,对污水进行“不落地”等改造。

2014年,我市主动提出作为全省试点地区,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与保险公司沟通接洽,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改革。

不仅如此,我市还利用工业园区的管理整体性,将工业园区整体纳入污染责任保险投保范围,在全省率先实践园区整体投保模式,推动园区管委会等责任单位对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线路设施、管道设施进行投保,使得园区风险管控更加全面。

大胆改、深入试。环境污染责任险改革,改变了企业的命运,也蹚出了企业的幸福路。2022年,全市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企业174家,保额达2.54亿元。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多年来,三明人民先试先行、主动出手,在生态环保领域打出改革组合拳,生态环境保护质效显著提高。(记者 刘莉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