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 正文

【新春走基层】穿着“战斗服”看春晚 他们在除夕曾一夜出警28次

2019-02-01 12:03:22 孙冰洁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周冬 周冬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还有不到一周就是春节了,但在北京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大院,却感受不到快过节的“闲散”气氛。通过对讲机传出的号令在走廊里回荡,院子里的消防车进进出出,身着战斗服的消防员跑进跑出……

对这群基层消防员来说,春节将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大的消防考验也来了。

“别人过大年,我们过大关”

“快十年了,一转眼的工夫”。直到被记者问起,付邦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9年没在除夕回过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了。

“别人家的春节是过节,我们的春节是过关啊。”说到这,付邦龙笑了出来。

春节,阖家欢乐的时节,却也是消防中队一年中任务最重的时候。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辖区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老旧小区和现代商业区集中,有308座高层建筑。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队共出警667次,其中火警269起,占了全年出警量的三分之一。而火灾,也是春节消防警情中最多的一类。

老旧小区堆积的杂物、商业大楼没有及时切断的电源、腾空而起的烟花爆竹……每一点疏漏,都可能引起火灾。

“我们是穿着战斗服看春晚的,一边看电视,一边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出征。”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是火灾高峰期,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包括付邦龙在内的所有消防员除夕时需要全部在岗,等待随时可能接到的任务。但在付邦龙眼里,这一晚,平安超越了团圆。

第一个独自在外度过的春节 急坏了家人

尽管已过去多年,付邦龙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除夕夜出警的情形:“一晚上出去了28次。”

但与连续出警带来的疲劳相比,他坦言那时更多的是兴奋。

彼时付邦龙刚刚大学毕业,进入海淀西二旗消防中队。初入消防队的好奇超越了一切,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赶快接到任务、赶快去一线。这“兴奋”的时刻,终于在入队第一年的除夕夜等来了。

2011年左右,北京还没有实行大规模禁放烟花爆竹,“除夕最多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付邦龙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接到的好几个任务都是火情。“有的现场火势蔓延的很大,处理了很长时间。”还有的往往车还没到现场,就接到了调度中心派来的下个扑救任务。警情最高的这个除夕夜,付邦龙收工时已是凌晨四点,打开手机一看,全是家人的未接电话。

那是付邦龙只身在外度过的第一个除夕,急坏了全家人。

此后的每个除夕夜,付邦龙和战友们平均都要出警20多次。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目前有30名消防员,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过年的时候回不了家,大伙儿会凑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或是提前搞个队内小联欢,靠战友间的温暖,冲抵不能回家的心酸。

这些不能回家的消防队员们会在除夕晚上,给家人打个视频电话。队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几乎所有队员都会在8点之前自觉结束通话,因为这之后基本全部队员都要出警。

最大的心愿:“一身技能无用武之地”

过去的这周,北京消防总队刚组织了一场全体消防员技能比武。“三千米负重跑、3分钟仰卧起坐、400米救人疏散物资……”对于身经百战的消防员来说,完成10层负重登楼、60米肩梯跑的挑战并不在话下,但丰台消防救援队方庄特勤中队指导员马小卫告诉记者,自己最希望的却是这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

“这意味着阖家平安,没有险情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几年,马小卫强烈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开始慢慢变化:“以前做战斗员的时候,不管是闯火场还是救水灾,哪怕是身处余震不断的震区现场,我都从来没害怕过,总觉得死并不可怕,只要能救出人就好。”但随着他后来成为指导员,开始带队伍后,却发现自己变得有些“婆婆妈妈”。“每次出警我都心惊胆战,生怕有战友出现危险。”身高一米八几的马小卫谈到这儿,眼中掠过一丝忧虑。

如今借助与社区、企业等联合设立的微型消防站,通过微型消防站志愿者在前线第一时间处理险情,缓解了消防队曾长期存在的人员不足、抢险任务重等难题。但平日里,马小卫在带领中队指战员训练时,仍不忘时时嘱托队员,“火场即战场,救援就是战斗,保护好自己、锻炼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好救援。”

长期从事一线救援的消防员都养成了自己的一套习惯,付邦龙平时总是穿着战斗服,并在车库里提前放好一切救援器材,这可使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减少不必要的延误。

如今他的身份由一名普通的消防员变为指挥员,而不变的是,如今他依然工作在一线,依然需要春节在岗值守。他告诉记者,今年除夕,晚上8点之后,他可能还会奔波在一个个救援现场。如果任务不太重,他打算替执勤的消防员站站岗,匀出时间,让他们跟家人好好地打个视频电话。

当了指挥员之后,每年春节,付邦龙都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他会在除夕夜队员出勤前,给每名队员的家人打个电话,送上新春祝福,并告诉他们:孩子在队里,一切都好。

--------------------------------------------------------------------------------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还有不到一周就是春节了,但在北京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大院,却感受不到快过节的“闲散”气氛。通过对讲机传出的号令在走廊里回荡,院子里的消防车进进出出,身着战斗服的消防员跑进跑出……

对这群基层消防员来说,春节将至,意味着,一年中最大的消防考验也来了。

“别人过大年,我们过大关”

“快十年了,一转眼的工夫”。直到被记者问起,付邦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9年没在除夕回过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了。

“别人家的春节是过节,我们的春节是过关啊。”说到这,付邦龙笑了出来。

付帮龙与战友在北京丰台一处老旧小区参与灭火救援(受访者供图)

春节,阖家欢乐的时节,却也是消防中队一年中任务最重的时候。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辖区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老旧小区和现代商业区集中,有308座高层建筑。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队共出警667次,其中火警269起,占了全年出警量的三分之一。而火灾,也是春节消防警情中最多的一类。

老旧小区堆积的杂物、商业大楼没有及时切断的电源、腾空而起的烟花爆竹……每一点疏漏,都可能引起火灾。

“我们是穿着战斗服看春晚的,一边看电视,一边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准备出征。”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是火灾高峰期,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险情,包括付邦龙在内的所有消防员除夕时需要全部在岗,等待随时可能接到的任务。但在付邦龙眼里,这一晚,平安超越了团圆。

第一个独自在外度过的春节 急坏了家人

尽管已过去多年,付邦龙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除夕夜出警的情形:“一晚上出去了28次。”

但与连续出警带来的疲劳相比,他坦言那时更多的是兴奋。

彼时付邦龙刚刚大学毕业,进入海淀西二旗消防中队。初入消防队的好奇超越了一切,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赶快接到任务、赶快去一线。这“兴奋”的时刻,终于在入队第一年的除夕夜等来了。

2011年左右,北京还没有实行大规模禁放烟花爆竹,“除夕最多的就是燃放烟花爆竹引起的火灾。”付邦龙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接到的好几个任务都是火情。“有的现场火势蔓延的很大,处理了很长时间。”还有的往往车还没到现场,就接到了调度中心派来的下个扑救任务。警情最高的这个除夕夜,付邦龙收工时已是凌晨四点,打开手机一看,全是家人的未接电话。

那是付邦龙只身在外度过的第一个除夕,急坏了全家人。

此后的每个除夕夜,付邦龙和战友们平均都要出警20多次。丰台北大地消防中队目前有30名消防员,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过年的时候回不了家,大伙儿会凑在一起包饺子、看春晚或是提前搞个队内小联欢,靠战友间的温暖,冲抵不能回家的心酸。

这些不能回家的消防队员们会在除夕晚上,给家人打个视频电话。队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几乎所有队员都会在8点之前自觉结束通话,因为这之后基本全部队员都要出警。

最大的心愿:“一身技能无用武之地”

过去的这周,北京消防总队刚组织了一场全体消防员技能比武。“三千米负重跑、3分钟仰卧起坐、400米救人疏散物资……”对于身经百战的消防员来说,完成10层负重登楼、60米肩梯跑的挑战并不在话下,但丰台消防救援队方庄特勤中队指导员马小卫告诉记者,自己最希望的却是这一身本领,无用武之地。

“这意味着阖家平安,没有险情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几年,马小卫强烈感受到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开始慢慢变化:“以前做战斗员的时候,不管是闯火场还是救水灾,哪怕是身处余震不断的震区现场,我都从来没害怕过,总觉得死并不可怕,只要能救出人就好。”但随着他后来成为指导员,开始带队伍后,却发现自己变得有些“婆婆妈妈”。“每次出警我都心惊胆战,生怕有战友出现危险。”身高一米八几的马小卫谈到这儿,眼中掠过一丝忧虑。

如今借助与社区、企业等联合设立的微型消防站,通过微型消防站志愿者在前线第一时间处理险情,缓解了消防队曾长期存在的人员不足、抢险任务重等难题。但平日里,马小卫在带领中队指战员训练时,仍不忘时时嘱托队员,“火场即战场,救援就是战斗,保护好自己、锻炼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好救援。”

长期从事一线救援的消防员都养成了自己的一套习惯,付邦龙平时总是穿着战斗服,并在车库里提前放好一切救援器材,这可使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减少不必要的延误。

如今他的身份由一名普通的消防员变为指挥员,而不变的是,如今他依然工作在一线,依然需要春节在岗值守。他告诉记者,今年除夕,晚上8点之后,他可能还会奔波在一个个救援现场。如果任务不太重,他打算替执勤的消防员站站岗,匀出时间,让他们跟家人好好地打个视频电话。

当了指挥员之后,每年春节,付邦龙都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他会在除夕夜队员出勤前,给每名队员的家人打个电话,送上新春祝福,并告诉他们:孩子在队里,一切都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