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到一年植树节。记者近日从泉州市林业局获悉,今年泉州市将植树造林7.6万亩。全市将持续推进沿路、沿江、沿海和环城森林景观带和高铁沿线绿美示范片建设,不断丰富森林生态产品供给。同时,开展乡村绿化提升行动,推进农村路旁、水旁、宅旁、村旁绿化和乡村风景林、乡村公园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绿化覆盖率。据悉,全市去年完成植树造林8.3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7%。(3月9日《泉州晚报》) 植树节植树,早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种习俗。早春三月,春意萌发,花上半天时间,一家人带着孩子或跟着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踏青,呼吸着新鲜空气,种下一棵棵树苗,看着蓝天白云下的满眼青翠,心情自然也会变得和春天一样明媚起来。近几年,植树逐渐成为市民青睐的绿色时尚活动,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泉州正披上越来越生机勃勃的“绿装”。而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植树节更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引发公众更大的关注。 何为“碳达峰、碳中和”?顾名思义,即:碳排放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同时,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实现碳中和的底气何在?一方面是发展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则在于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并储存在植被与土壤当中。可以说,植树造林不仅是驱散雾霾、改善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的非常有效的、低成本的方法,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正因如此,我们在植树节之际呼吁人们走入大自然,号召人们以植树的形式来中和自己的碳排放。数据显示,全球人均年碳排放量达7吨,每人每年要种19棵树就能中和。更重要的是,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旨在传播碳中和的理念,引导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说白了,植树造林不仅是让每个人亲手种下一棵棵树苗,还是在心中植下一片“绿”。 经历和见证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当下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绿色森林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包括森林在内的环境、绿色和空气,日渐成为人们的必需消费品,良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化、强化人们的这种认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践踏一株草、不伤害一棵树,而是尽可能地多种一棵草、多看护和培育一棵树,在提倡“低碳、节能”环保生活的基础上,让绿色环保成为广大市民的一种时尚追求。唯有如此,生态环境才会好起来,生态文明才会越发兴盛起来。 毋庸置疑,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美化心灵,提高文明素养。这不仅局限于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媒介,可以借此凝聚社会认同,增进每个人和城市的有机融合,营造时时处处与人为善、相亲相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合力共建美丽和谐幸福的家园。 植树节,请在心中植下一片绿。(郑运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