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窑遗址 横跨四朝窑址作坊遗迹 实证宋元海丝商贸盛景 窑跨古今,瓷通四海。 德化烧制陶瓷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37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在德化县三班镇辽田尖山上,先人们就开始制作原始青瓷。“可以说,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进入宋元时期,受益于泉州海洋商贸生意的繁荣,德化窑迅速崛起。 彼时,德化境内窑场林立,生产规模宏大,瓷器品种丰富多样,尤以青白瓷、白瓷为代表,在器型与纹饰上广泛迎合海外市场需求,产品大量销往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据冯和法文章记载,“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文中“福建”指当时的泉州港,瓷器则主要来自德化。 “远销海外的德化陶瓷,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收藏或出土,于沉没的海船中亦多有发现,是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郑炯鑫表示,宋元以来,德化窑一度成为外销陶瓷的商品生产基地,被誉为“千年瓷窑”。 如今,星罗棋布分布德化各个乡镇的古窑址,则是“千年瓷窑”的有力实证。 据《德化县文物志》记载,截至目前,德化县境内发现的古窑址多达239处,遍布德化18个乡镇,其中,青铜器时代1处、唐代1处、宋元时代42处、明代30处、清代177处、民国时期55处。这些考古发掘的古窑址中很多规模大,延烧时间长,有的从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丰富的瓷土矿、森林资源和发达的水系,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郑炯鑫介绍,纵观德化窑古窑址,均可见这几个显著特点。其中,宋元时期德化外销瓷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则是典型代表。 2020年3月6日,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正式进驻尾林—内坂窑启动考古发掘工作,共发掘窑址和生产作坊面积400多平方米,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通过考古,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4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羊泽林表示,作坊区的发掘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在瓷土加工、制瓷工序上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而在1976年就进行考古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则证明了自宋元以来,在德化尚存一种古老的“鸡笼窑”窑炉类型,填补了德化窑炉发展历史记载的一个空白,是研究中国古代南方窑炉技术体系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资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