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鲜花的蟳埔阿姨从蚵壳房前走过,蟳埔渔村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区。姜克红摄
在闽南,随处可见这样的红砖建筑。 刘益清 摄
GDP与文化软实力
□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文化是无形的,但千百年来,她始终充满神秘的力量,拥有神奇的魅力。
作为闽南文化发祥地与核心区的泉州,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连续十四年雄居全省首位,是海内外闻名遐迩的民营企业大市、品牌之都。但泉州政府与民间,绝不躺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上沾沾自喜,而是兼顾文化发展,执着坚守闽南人的精神家园,自觉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泉州人爱拼善赢,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创出100多个全国驰名商标,培育出80多家上市公司,其背后,正有赖于闽南文化提供的精神源动力。
在泉州,几乎人人言商,但对文化的激情与自信,也常常令人为之动容。十多年来,这里连续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世界南音大会唱、世界南少林武术汇演、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有的已形成颇有影响的文化品牌。泉州人不仅是赚钱的好把手,也有大批闽南文化虔诚的守望者、保护者与推动者,当地民营企业赞助文化建设,素来有优良的传统。今年2月,在泉州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启动仪式上,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香缤集团董事局主席许明金各出资1000万元,捐赠创办南音南戏发展基金,支持南音、梨园戏、高甲戏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南音、梨园、高甲戏艺术创作和教育事业。在晋江,当地政府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保留了五店市传统街区,这片闽南红砖厝的背后,是闽南人根子里的原乡。
作为闽南文化重要区域,漳州、厦门两市在闽南文化保护、建设上也用力甚深。漳州土楼、赵家堡、云水谣、山重古村、埭山社古民居等众多古村落都以它们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的人文景观展示出浓郁的历史风貌和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目前,漳州正大力营造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机制,政府投入并多方筹集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资金,推进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城建设,打造融闽南文化与都市田园相结合的发展新风貌。
近年来,厦门市启动建设14个闽南文化保护试点、26个“非遗”项目传习中心和3个闽南文化传承展示区。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从娃娃抓起”,是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一项基础内容,目前,该市已编写了三本《闽南方言与文化》乡土教材及一本教师参考用书,并附标准读音的光碟和动漫DVD,在10所幼儿园、18所小学共405个班进行推广。此外,还在全市幼儿园和大中小学分别选择建设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示范基地,开展闽南民歌、童谣吟诵、演讲比赛。根据相关计划,到2015年,“闽南方言与文化进学校”要推广到厦门市100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并逐步推广到厦门市2000多所幼儿园和中小学。
文化的价值,虽然不像经济那样可以量化,可以用产值利润来衡量,但文化打动人心的力量,却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在泉州府文庙南音乐府,记者遇到一位外地来的游客,他说,虽然听不懂南音的唱词,但那种音乐洋溢出的优美旋律、高雅韵味,是他永远难于忘怀的精神享受。
文化和经济,历来就是带动一个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轮子,她们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共同引领城市迈向更高、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