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城市融合—— 发挥集聚带动作用 长期以来,城市化发育不足、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偏弱,是晋江的一大软肋。2010年,晋江开始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以梅岭组团为出发点,晋江拉开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城市建设布局。近年来,相继实施352个重点城建项目,推进41条道路功能完善、景观提升和立面综合整治。 几年下来,“围困”中心城区的棚户区不见了,低矮破旧的危房不见了,垃圾污水不见了。教育、卫生、文体、市政配套、社会福利等5个系列的资源得到整合,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晋江投入1000多亿元,实施了9大组团建设和5大片区改造,拉开了城市骨架,释放出城市综合能力。”刘文儒市长说,“目前,晋江中心城区已建成77平方公里,2013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64%。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晋江统一规划全市649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确立了‘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空间架构。” 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晋江市注重规划先导,在“全市一城、一主两辅”的发展格局下,把以人为本、环湾向湾、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当地注重成片开发,近年来,全市共成片改造了16个组团、片区,每年提升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注重功能完善,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的用地占三分之二,商业开发用地仅占三分之一;注重生态优先,4年来全市新建、扩建公园20个,新增水面3100亩、绿道28.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5万吨,每年实施“四绿工程”造林1万亩,每年市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晋江坚定推进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突出互动联动,解决产业升级高端化问题。 结合城市改造,晋江把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实现产业集约集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通过增量优化,布局了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大批高端商业综合体,培育了新型业态,优化了经济结构。 晋江还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启动实施“一区九园”开发区拓展规划,专业化特色园区和品牌工业园同步推进。2012年新拓5个专业园区,13个品牌工业园全面推进,带动了一大批工业项目,形成了产城乡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局面。 为发挥城市集聚带动作用,晋江还培育壮大了一批高端商贸、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港口物流、楼宇经济等新兴业态。2013年,全市三产占比提升0.4个百分点,新兴业态蓬勃壮大,聚集了更多的人气和商业气息。 历史和文化融合—— 延续城市根脉文脉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留、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留住晋江人的记忆和精神家园,延续城市的灵魂文脉? 晋江市选择了在城市核心区——五店市传统街区实施保护性开发。这块占地252亩的文化保护区,位于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如果出让给房地产商搞开发,最低可获得1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我们不但没有卖,相反还投入了2亿多元进行保护性改造。”晋江市文体局局长黄良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五店市传统街区的改造,通过保存传统街巷肌理格局、特色建筑等载体,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及其他民俗遗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集中展示闽南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如今,这里已是众多晋江市民及旅游者的踏访之地。 五店市传统街区只是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注重根脉文脉的一个点。在城市改造时,晋江市并没有简单地大拆大建,而是将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传统民居由点及面、从线到面、凸显规模、彰显特色地可持续利用,并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分为3类进行保护:对于历史和文化保护较好的古村落,给予整村保护;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古建筑群,给予成片保护;对于体现民风民俗的单体建筑,给予局部保护。 晋江还注重延续城市的山水格局、特色风貌、人文习俗,注入历史元素、闽南元素、华侨元素。当地委托清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开展晋江市传统民居建筑(群)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结合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经验,成片保护陈埭涵口、灵源灵水、龙湖檀林、龙湖衙口——南浔、金井塘东、金井福全——石圳——溜江、深沪科任、东石玉记、安海九房、永和旦厝等10大古建筑群,以此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双赢的局面,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本报记者 陈 煜 |
相关阅读:
- [ 08-28]福建晋江百万流动人口乐享新生活
- [ 08-28]晋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纪实:城像城 乡是乡 本地外来一个样
- [ 07-18]闽侯蝶变:城镇化让生活更美好
- [ 07-15]福建今年将推3-5个县级新型城镇化试点
- [ 07-08]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专题会议召开 苏树林讲话
- [ 06-24]走出一条富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 06-23]新型城镇化,福建如何走?
- [ 06-20]永泰县:因地制宜,闲置校舍变成“香饽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