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时政 > 正文

14年来弦不松一任接着一任干 福建严保“舌尖上的安全”

2014-11-14 07:21:01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李艳  
分享到:

从田间到舌尖,系统监管织密食品安全之网

11月8日,福州市民陈女士正在永辉超市福新店内选购食品,拿出手机,她对着一包绿豆标签上的二维码扫描后,产地、种植面积、营业执照、自产自销证明等信息立刻显现。“现在不但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陈女士乐呵呵地说,“这样的食品吃得放心。”

陈女士的放心,得益于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自2011年起,可追溯体系建设连续3年纳入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重点项目,建立可追溯体系示范企业近1000家,累计建立食品经营主体数据21.2万条,初步实现“流向可追、来源可溯、质量可靠”。

二维码一扫,便知食品从哪来、到哪去,食品可追溯体系实现了从舌尖到田间的串联,也是福建综合治理餐桌污染、系统监管食品安全的最佳例证。从生产到加工,由源头至市场,福建从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人民群众一张健康餐桌——

生产源头管得严,福建如意情集团董事长陈珠凉有发言权。作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金针菇是企业的特色产品之一。“我们的金针菇采用全封闭无土化栽培,一天最高能产300吨。”陈珠凉介绍,相较于传统土壤种植,新技术下种植的金针菇不仅节约土地与人力,更没有病虫害,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

加工销售看得实,厦门菜贩林海良体会最深。11月6日早上8点,领到了厦门中埔批发市场管理部门印发的蔬菜上市凭证,林海良手中的10公斤包菜也随之流向了各大菜市场。“我们这是厦门最大的批发市场,蔬菜份额占到厦门市八成以上。”在市场卖了3年菜的林海良,对于每天早上领取凭证的流程早已习惯。“检验合格的蔬菜才能领到凭证进入市场,凭证中商户、产地、品名等信息还会被上传到工商局系统供消费者查询。”

监控检验查得密,福建省各级食品安全部门最能代表。如今,福建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作为重点,防患于未然。在全省9个设区市城区和64个县(市、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对上市商品开展风险监测, 2013年共排查发现质量安全风险1900余个。

由单治变共治,社会合力维护食品安全之本

年投苗量约1亿尾,创汇5000多万美元……在福建长乐,鳗鱼养殖是不折不扣的特色水产品产业。然而,如今红红火火的鳗鱼产业,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当时个体鳗鱼养殖户由于资金少、技术弱,难以准确甄别和正确使用各种鳗药,鳗鱼药残超标事件时常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养殖户翁齐忠说。2006年,由76家养鳗场联合经营,共同出资,风险共担的长乐市鳗业协会服务中心成立,对全市鳗药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和统一使用,使养鳗场的用药支出降低一半。用药少了,质量高了,鳗鱼畅销了。今年初以来,长乐鳗鱼供不应求,目前正进一步开拓韩国、欧洲和美洲市场。

长乐鳗鱼的转变,正是福建食品放心工程发挥多元主体作用,由专治变共治的生动实践。

维护食品安全,政府是主角。民生为本,福建各级政府敢担当,勇作为——

连续14年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之中;每年都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省级财政正常预算安排,2013年省级预算经费达2.21亿元;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省、市、县三级的联席会议和食品安全委员会,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机制,有效整合行政管理资源……

维护食品安全,社会出合力。齐抓共管,福建激发社会各界活力——

农业部门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监管体系,全省涉农乡镇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工商部门在城市街道和农村较大乡镇设立500个工商分局,卫生、质监等有关监管部门在全省乡镇和街道聘用了6941名兼职协管员和14553名村级信息员……

“民生是我们的立省之本,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检验标准,我们要下大决心解决好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这席话,彰显了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定决心。治理餐桌污染,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让“盘中餐”更令人放心,让百姓生活质量更有保障,在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路上,福建还将继续探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