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携手脱贫20年秘诀何在
2016-08-12 11:49:22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李霖 李霖 |
分享到:
|
相伴而行:点对点、一对一的结对帮扶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总有些原因会让对的人与你擦肩而过。闽宁扶贫中采用了点对点、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方式,将扶贫精准落在实处。避免了这样的“错过”,相伴而行。 20年来,福建省始终把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件大事,全方位对宁夏开展对口帮扶,累计无偿援助资金12.8亿元,帮助完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兴办社会事业。20年来,西海固地区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GDP增长20多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收入增长11倍。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点对点、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方式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尤权表示,双方协作制度中最为主要的是市、县结对帮扶。福建从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这五个市中,选择了30个比较发达的县(市)来对口支援宁夏的西海固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固原、中卫、吴忠三个市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红寺堡区。同时,两地的发改委、卫生厅、文化厅,包括工、青、妇等部门也需要建立对口协作关系。 尤权认为,其目的在于方便双方直接交流,能够动员两省的社会力量,同时也能提高相关部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协调能力。 记者了解到,20年来,闽宁结对帮扶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实施帮扶项目、技能培训、产业配套建设、援助困难群众等,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爱,就是一同成长:产业带动机制 爱它,更要让它拥有能够飞翔的羽翼,可以看到更远、更加广阔的世界。闽宁的扶贫方式在渐渐转变,开始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以发展产业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 “种蘑菇?见都没见过,卖给谁?”习惯靠天吃饭的农民发问。1997年时任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有着“菌草之神“之称的林占熺被福建省派到了宁夏彭阳县。在一片质疑声中,他带领着团队与村民一同技术攻关,培育出了宁夏的“本土蘑菇”。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林占熺一行人在闽宁镇建了示范点,先后有120多名教授和技术骨干在此安营扎寨,并将蘑菇的样品推广到包头、兰州、西安、上海等地。自此,菌草成为宁夏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增收的一个重要项目。 图为2007年福建专家赴宁夏彭阳指导食用菌生产(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的情景在宁夏的其他地方上演。一批批产业和技术人员从福建奔赴宁夏发展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和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除此以外,两省区还共同建设了闽宁产业园区。 “这些产业项目在宁夏落地,也使当地贫困群众的科技意识、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发生了转变,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说。 李建华介绍,这些年来,福建省累计帮助宁夏发展马铃薯、硒砂瓜、中草药等特色农业82.6万亩,草畜养殖7.5万头(只);在宁夏9个县区建立食用菌示范点,发展菇农1.7万户,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一批冷藏库、技术培训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等配套援建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20年来,福建省将人才、资金、技术、经验输送到了宁夏,结合宁夏贫困地区的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落地,积极培育发展宁夏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带动、扩大就业、促进增收的脱贫之路。 |
相关阅读:
- [ 08-11]“闽宁少儿手拉手 红色基因共传承”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举行
- [ 08-10]林月婵:忘不了,闽宁这份缘
- [ 08-01]福建省"八一"军政座谈会召开|闽宁协作 走好脱贫攻坚新长征路
- [ 08-01]闽宁协作 走好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
- [ 08-01]20年爬坡迈坎攻难关 写下“闽宁模式”新篇章
- [ 08-01]闽宁协作 走好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