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产学研融合 按下创新“加速键”
2017-03-07 07:29: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赵舒文 |
分享到:
|
尽管创新引擎已启动,但代表委员也清楚意识到,当前,我省依然有不少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正遭遇人才、技术掣肘,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外,大多高新产业规模都还较小,原因就在于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设施依赖进口;同时,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不多、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匮乏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全国人大代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夏鹏说。 与此同时,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少诸如石墨烯这样的有分量的基础研究成果还被束之高阁。畅通产学研渠道,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福建加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 多年来在高校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郑兰荪认为,当前,我省要更好地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高校科研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标准。“对科研人员来说,除了一小部分从事高层次基础研究的人才,绝大多数应被鼓励去解决企业问题,一般地方院校也应鼓励科研人员主要为地方经济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全国政协委员郝国强认为,这传递出十分积极的信号。他认为,我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也要迈出大步伐,要尽快明确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操作方法,让个人能获得科技成果带来的大部分收益。 产学研融合过程中,一些环节尚未理顺。“去年,国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法》,但在落地实施时我们就碰到一些问题。”魏岚说。 她认为,把学者型人才引入企业从事应用型研究,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科技型企业,让成果在科技型企业落地。但是,学者、教授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需要的时间过长,让企业为之困扰。“专利需要到产权中心评估,然后通过工商局验资注册。因为验资需第三方评定,最快也要半年以上,对时间就是金钱的高科技型企业来说,周期就显得太长了。” 省委书记尤权指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基础上的效率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抑或是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去年,我省接连出台多个促进科技创新的文件,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加快高水平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六条措施”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这些促进科技创新的利好措施,借福厦泉自创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与产业融合的创新环境,将是福建更好地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教授翁国星说。 |
相关阅读:
- [ 03-06]“较真儿”委员徐晓兰:制造业只有创新一条路
- [ 03-06]农大海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纳入海上福州建设项目
- [ 03-06]家电板块走强 不少个股创新高
- [ 03-05]创新与责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大重点
- [ 03-05]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泉州位居全国第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