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社会 > 正文

“中国扶贫第一村”宁德赤溪村驻村调查

2017-05-24 07:56:36 郭奔胜 沈汝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向福建宁德市畲族村赤溪村乡亲们祝贺摆脱贫困,并叮嘱他们要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

一个备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因脱贫成功而全国闻名的少数民族村,在摆脱贫困之后,如何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如何积蓄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一道难度并不亚于脱贫的考题。记者近期在这个村蹲点4日,近距离感受和触摸这个山村的脉动和心声。

宁静中的躁动

脱贫后的思想图谱

夜幕下的赤溪村,宁静而安谧。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乡村,看起来和别的乡村并无两样,但记者行走在村间,家家户户闪烁着的灯光,让人时刻感受到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兴奋和躁动。

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84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66元,一度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经过30多年的“输血”“换血”“造血”扶贫,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达到15696元。

摆脱贫困之后,一些村民并不安于现状。59岁的王桂炽掐着指头算了一下账,自家两三亩茶园,再向其他茶农收购一些茶叶,转手就有四五万元,大儿子开一家茶叶店,二儿子做油漆工,一年下来十来万不成问题,“温饱早就解决了,但离小康还有不小距离”。

就在记者和王桂炽攀谈未来的打算时,一个村民风风火火闯了进来。“我们村的旅游不冷不热的,急死人了。”他涨红了脸说。他叫吴伏淡,是村里的能人,现在承包了8亩的鱼塘养殖糠鱼,“全部的家当都投在里面,但来消费的游客太少了”。

记者夜访了四五户村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现在不少村民都想在解决贫困的基础上过上更宽裕的生活,有些渴望搭上村里发展旅游的便车,有些打算自己出来创业,但又心生畏惧……

不过,对于这个曾长期封闭的小山村而言,也有一些村民对脱贫之后能够过上安稳日子相当满意。还有一些村民由于长期被扶贫,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帮扶的依赖。从靠别人扶到自己主动闯,一些村民还没有转过弯来。

“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要靠父母培养一样。”一名蓝姓村民说,“我们赤溪还要靠国家的投入,帮助它慢慢长大成人。”他的话引起一些村民的共鸣,有些村民对闯心存疑虑,担心失败,有些村民对土特产销售信心不足,“家家户户都有,卖不出去就只能烂在家里”。

当前,赤溪正处于从脱贫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阶段。只有形成共识,凝心聚力,才能发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赤溪村村两委的干部已经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说,当初扶贫时,将村民从山上整体搬迁下来,一些村民也故土难离,不愿搬迁,现在村两委正在积极想办法,准备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讨论,带动更多的村民走到奔小康的大道上。

走访到深夜,还有很多村民尚未休息。可以想见,不少村民都在思索,脚下的路究竟该怎么走?这是一个需要拿出勇气和智慧来回答的急迫问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