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旅游 > 正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2017-09-15 10:46:00 黄雪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房小奇   我来说两句

福建师范大学三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工作人员与师大研究生开展林下植被调查。

政府市场齐出手 体制机制共保障

生态价值具有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要运用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李新凤是西洋镇吉岭村村民,她家的140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被限制采伐了,林木价值变现和银行贷款都成了难题。得益于永安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解决了李新凤家的难题,她不但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而且以后每年还会有林地使用费。不仅如此,她家山林深处的竹林也直接受益,她说:“林子深,生态好,竹林病虫害也少了,品质上去了,价格自然高了。”

在保护生态的高压政策下,“砍树生财”的传统林业生产经营模式面临时代新考验。为了解决“守着绿水青山却难致富”的问题,我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机制活”为牵引,推动改革创新。我省“林改”不断与时俱进,推动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变,努力拓宽绿色惠民、富民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和绿色发展的让利方共享发展成果。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各就各位,各显其能,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政府路径,在于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市场路径,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活跃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和生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

廖福霖教授说,不管是发挥政府还是市场的力量,都要依靠体制、制度和机制来保障,要建立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价值核算制度、生态产品的政府购买机制,培育生态产品市场体系、绿色金融支撑体系,规范生态产业税收制度,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激励约束制度,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长效体制机制。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需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通过规划引导、源头管控、环保监督、市场倒逼等多措并举,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不断增强生态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生态经济增优势 绿色发展添动能

我省目前森林覆盖率65.95%,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又要保持比全国高一点的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就要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满足发展的需求。

“解决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关键在人,关键在创新思路,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廖福霖教授说。

发展林业碳汇就是一个创新之举。2016年,我省提出实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绿色转型”,并已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为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渠道。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我省现有部署的38项改革任务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绿色金融体系等近20项与森林及林业碳汇有关。

绿色发展给科研人员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三明格式栲国家森林公园的群山环抱中,有一座与周边景色相得益彰的三层小楼,住着一批来自大山之外的年轻人,还时常出现肤色不同的外国专家。这里是福建师范大学建立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用于观测研究我国亚热带森林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碳汇林科学经营等领域。深耕森林碳汇计量与碳循环领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科研团队建立了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解决森林碳汇形成机制、森林碳计量与经营等理论与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发问题,助力林业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从两个方面发力。扩大生态优势方面,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森林品种结构,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增加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生产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增强绿色发展能力方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顺应“互联网+”新趋势,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把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从而发展生机勃勃的生态文明经济新业态。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