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逐鹿“蓝色经济”
2024-06-05 07:39: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通过发展海洋养殖、海洋交通运输、临港产业等多门类海洋经济,加快向海发展步伐—— 莆田:逐鹿“蓝色经济” 东南网6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陈汉儿 陈盛钟 通讯员 伊晓燕 陈世玉)近年来,莆田市立足独特的海洋区位,通过发展海洋养殖、海洋交通运输、临港产业等多门类海洋经济,加快向海发展步伐,逐鹿“蓝色经济”。 “蓝色粮仓” 天微亮,莆田秀屿区南日岛万峰村坑口鲍鱼养殖海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迎着晨曦,渔民们驾船来到渔排上,从水下拉起养殖吊笼,开盖、投食、关盖、下水…… 南日岛地处平海湾和兴化湾交汇处,周边海域潮流湍急、水质清澈、水温适中,拥有鲍鱼生长的黄金条件,是国内鲍鱼主产区之一。南日岛海域现有鲍鱼养殖塑胶渔排近2万口,全岛超过5000人从事鲍鱼养殖。去年,南日鲍鱼养殖面积1000亩,产值约9亿元。 大规模人工养殖的推广,不仅让鲍鱼从曾经的名贵海鲜变为沿海地区百姓餐桌上的常见食材,也让曾经闭塞贫困、无人问津的南日岛,蝶变成为如今向海而兴、因鲍而富的“小康岛”。 位于湄洲湾北岸的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滩涂面积广,是全国最大的花蛤苗培育基地,年供应花蛤苗1000亿粒以上,有着“中国花蛤第一村”美誉。工厂化育苗、规模化养殖、花蛤深加工产业链……在下尾村,一粒小花蛤闯出了一片大世界。 “莆田海域辽阔,大部分海区适宜海水养殖。”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黄建辉教授说,利用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贝类养殖业,不仅可以增加渔民养殖收入,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增加海洋渔业碳汇,推动蓝碳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莆田市已鉴定的鱼、虾、蟹、贝类达769种,形成鲍鱼、花蛤、牡蛎、海参、海带、龙须菜、对虾等多条优势水产品产业带。耕海牧渔,“蓝色粮仓”丰收的背后,折射出莆田市践行“大食物观”,坚定不移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追“风”逐浪 莆田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正对台湾岛,地处狭管效应作用中心点,坐拥“全国少有、全省最优”的风资源。 2010年,在国内海上风电产业几近空白的情况下,莆田平海湾海域上竖起了首座海上测风塔,6年后,平海湾一期风电项目投产,实现东南沿海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并在2017年、2018年两年创下了全国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最高的纪录,自此拉开了我国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开发的序幕。 近年来,随着中闽风电、龙源风电、福能风电等风电企业的入驻,莆田域内平海湾、兴化湾海上风电场装机总规模达140.4万千瓦,每年可提供绿色清洁电能约61亿千瓦时。 在莆田,海上风电平台不仅可以发电,还能用来养鱼。 初夏,南日岛海上风电场水域碧波万顷,白色风机群中,一座明黄色的三立柱半潜式平台格外醒目,这是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4月初,首批1万尾大黄鱼鱼苗欢畅入水,一项“海上发电、海下养鱼”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就此启航。 “‘国能共享号’平台上装有一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以及轻质柔性光伏组件,年发电量可达1600万千瓦时,相当于6000多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国能共享号”项目负责人陈勇告诉记者,平台中间取正六边形作为网箱养殖区域,养殖水体容积约1万立方米。平台下方,9条锚链将平台牢牢系固在海床上,可抵御15级台风侵袭。 以往,在规划海上风电场和渔业养殖区域时都要预留一定的间隔空间,“国能共享号”平台实现在同一片海域发电、养鱼两不误,推动海洋资源立体式开发,让海洋资源利用更加灵活、集约、高效,且更加环保。 “平台既能产生绿色能源,也是一座‘蓝色粮仓’。”陈勇说,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深海养殖平台合而为一,实现绿色能源与人工智能养殖的跨产业融合,为进一步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创新方案。 港口经济 6月3日上午7点45分,葡萄牙籍“赫尔曼”轮在莆田湄洲湾东吴港区罗屿作业区9^#泊位卸下20多万吨铁矿石后,缓缓驶离码头。其后不久,由澳大利亚发出、运载11.7万吨铁矿石的巴拿马籍“海洋力量”轮靠泊罗屿9^#泊位,开启紧张的卸货作业。 湄洲湾拥有长年不冻、不淤、不积的深水岸线。目前,罗屿港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台铁矿石中转港口和储运基地、东南沿海最大的铁矿石码头。今年1—5月份,罗屿作业区对台铁矿石吞吐量达178.88万吨。 天气晴好,由罗屿港区向对岸远眺,6个白色巨型LNG储罐临海矗立;南岸,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清晰可见,沿岸铺展;相邻的秀屿港区,大小船舶往来其间,潮声阵阵。 在永荣CPL一体化项目临岸侧的石门澳作业区11^#泊位施工现场,水上灌注桩耸立,不远处2座封闭条形料仓已建设完成。该泊位为10万吨级通用泊位,主要用于装卸CPL项目的原料煤、硫酸铵及其他杂货,设计年通过能力为466万吨。相邻的6^#、9^#泊位则为液体散货泊位,为CPL项目原材料的输入提供便利。 “11^#泊位配套的干煤棚为目前省内跨度(宽度)最大的煤棚料仓,以管桁架反吊膜罩棚存放散装硫酸铵的硫酸铵棚亦为东南沿海首例。”石门澳港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蓝家香介绍,“目前整个园区的物料进出,基本需要绕道泉港、江阴港,再转陆运抵达,成本高、耗时长,三个码头泊位建成后,作为湄洲湾首个化工码头,将打通一条新的‘海上走廊’,助力产业腾飞。” 依托临海优势,昔日大片滩涂如今已是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成长的乐土,发展欣欣向荣——作为首批省级化工园区的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一座座超级工厂拔地而起,产值超百亿元;临港工业园是全国首个利用LNG冷能形成的节能环保型示范园区,LNG清洁能源除了供给千家万户,还通过管道去往一路之隔的冷能空分项目,以空气为原料,年创造产值9000万元……一块因海而生、依海而强的莆田临港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