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环岛路流水段的综合管廊工程 念望舒 摄 “看不见”的民生工程 福建日报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林霞 9日,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环岛路段。工人们利用起重机将地下综合管廊主体吊起,再放入预先挖好的基坑,整个过程像搭积木一样,与以往施工方式截然不同。 这是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的新工艺——整体预制拼装技术,利用加工好的一段段管廊构件,直接构成整体廊道,整体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7至8倍! “所谓整体预制拼装技术,就是用预先整体制作管廊主体结构的方式取代以往现场浇筑主体的方式。如此一来,在后方工厂生产好的构件,可直接运输到项目场地拼装组建。”中铁(平潭)管廊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余成书说。 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将整体预制的技术运用到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是一次技术性飞跃。新技术在绿色环保、节地节材、施工便捷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且现场施工和预制厂生产可同时进行,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平潭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生动实践。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薄弱,需要大兴土木,免不了道路作业、管道迁移、线路检修,城市的路面隔三岔五反复开挖,老百姓对此抱怨不少。 为解决这一难题,2011年,平潭在建设南北走向主干道中山大道时,探索建设了2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实现124公里长的高压线缆入地,节约用地约2平方公里。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运行“生命线”,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分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管廊3种。 初期探索初见成效,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铺开。2016年4月,平潭入选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随后平潭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工程(一期)PPP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该项目由中山大道南段电力管廊及市政化改造工程、环岛路绿道及管线工程两部分组成,全长33.43公里(含5.58公里缆线管廊)。 在建的这段综合管廊,将与此前的25公里相连,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到2020年,平潭将形成一个总长100.8公里,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纵两横四环”综合管廊体系。 地下综合管廊真正体现了平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综合管廊每公里造价7000多万元,虽然造价高,但可以避免重复破路。“其实,管线重复建设和反复开挖造成的浪费更大,综合管廊虽然投入高,但综合社会成本却很合算。”平潭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所以,经过反复论证研究,平潭决定“把钱埋在地下”,将“看不见”的民生工程一步建设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