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看以往报道集纳,请扫左侧二维码,进入福建日报客户端《新福建》 编者按 本报于2015年4月、2017年4月分别推出农村产业深度升级系列报道及追踪报道,并于2017年6月在所报道农产品的产地举办相关议题研讨会。破题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持续的关注中,我们今日再刊发报道,探讨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政府可以如何更好地作为。 东南网1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伴随着工商资本等优质生产要素大批闯入农业领域,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沉睡已久的农村将被唤醒,有了新动能的农业正值风口。但在这个过程中,方向掌舵、模式创新、风险控制、短板弥补等转型课题横亘在前,无法绕行。 在漳浦的“葱击波”案例中,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一线从业的农民,都表现出了无力与无奈。政府方面认为,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指导农户科学生产需要承担巨大的决策风险,唯恐“农户将滞销的农产品堆放在政府门口”的历史重演。农民方面则抱守朴素的期待,希望政府能够在丰产不丰收时,以保护价收购滞销农产品,为基层农民兜底,而这显然不是长久之策。在此种情形之下,“葱击波”式的农产品产销困局周而复始,似乎成了无解之题。 无奈与无力的背后,实则是对政府角色与功能的误读。无论是政府的思路还是农民的期待,都带有明显的计划与过度干预的色彩,这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现实语境。农业产销作为市场行为的组成部分,理应遵循市场逻辑,而非过分寄望甚至依赖政府行为。 因此,在探讨农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时,明晰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至关重要。政府切勿违背市场规律,以行政手段实行强制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能完全放手,坐视不管。它应该履行更为重要的基础建设、服务与监管职能,起到联络员、服务员、管理员的作用。 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技改升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品牌塑造、人才培育、新业态培育等诸多方面与层面。这单靠市场与农户的力量,显然力不能逮。各级政府有天然的使命,须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地方政府要么未意识到这一点,要么滞留于口号,推行未达深度,许多关键性的问题久拖未决,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系统工程的急性梗塞或慢性梗阻。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导入多元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是业内关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共识。但真正到了实践阶段,无论是农民,还是跃跃欲试的工商资本拥有者,甚或农业专家,各类农业主体都难免迷茫。产业新方向在哪里?深加工所依托的前沿技术如何引进?遍地开花却日益同质化的乡村旅游该何去何从……一个典型案例是,漳浦葱农在谈及转型时,更多提到的是转产,却并未意识到,大葱提取技术的进步,已足以让大葱具有更多的产品形态与更高的经济效益。在面对多酚等具有高附加值又可行的深加工技术时,当地显得顾虑有余而进取不足。 困惑之处,正凸显了政府的作为空间。如何科学地引导产业发展?如何促进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如何因地制宜地规划与规范乡村游发展路径?如何引导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如何培育紧缺的新型农业人才……这些都是各级政府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农业配套服务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作为和进取空间。困扰已久的农产品滞销问题,是小农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直接结果。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体系,提供气象、国际局势、市场行情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从而构建农业产销研判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类似的服务还包括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政策咨询服务等方方面面。 在巨大的市场海洋里,农户、企业乃至地方政府,都显得势单力薄,单靠一己之力远不足以行稳致远。顶层设计层面的支持、全国“一盘棋”的统筹、产学研多维度资源的介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风险控制机制的培育,等等,均是构建农业服务体系的前提,而这需要各级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合作。 以农业品牌建设为例。近年来,各地掀起了一股地理标志商标的申报热潮,目的是为了打造区域农业公共品牌,做足区域特色农业这一卖点。光是漳浦一县,便坐拥24个地理标志商标,居全国前列。但各地的推动工作似乎止步于数量的增长,大部分地理标志商标被束之高阁,并未释放预期中的品牌效应。公共品牌的崛起,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培育,开展以区域为单位的品牌营销与推介,赋予农产品更多在地文化内涵,建立公共品牌使用规范并开展有效监管。 政府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言以蔽之,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这其中的尺度与边界,相当微妙。农业从业者依循市场规律进行自主的市场决策,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同时呼唤更加健全的服务与配套。比起农业被政府包办的旧时代,在新时代,政府的职责使命更新、更重、重难。任重道远之新途,期待更多作为、更多创举。 |
相关阅读:
- [ 11-08]资本进村加速农业转型升级 如何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 [ 10-30]南靖龙山镇:加快农业转型 促进农民增收
- [ 08-11]东山: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
- [ 01-20]汪世华委员: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助推福建农业转型升级
- [ 07-07]厦门同安供应链金融 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