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8月末的一个晚上,南安石井镇岑兜村,一出高甲戏《海上视师》在这里上演。如果不仔细辨认,你很难想象,近千人的围观喝彩是送给台上一群最大16岁、最小才8岁的孩子的。
拜师仪式上,孩子们和老艺人们用沾酒仪式祈福,手指触碰喉代表喉清韵雅。 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通讯员 黄瑜鹏 陈鑫炜 摄 “一听说要演戏,就提前三天去占位子。”村里的老人都记得当年的盛况,“有喜欢的角儿来唱戏,大家争着端上好吃的,更有甚者会在里头藏着金戒指金手镯送上。四五个小时的戏,没有一人中途走掉,全场喝彩连连。” 如今的岑兜,只剩下唯一的戏班,虽然一年还能演近200场戏,但观众大都是老人了。曾经名角一个跟头从后场翻上舞台,然后连续几个空翻开场的武戏,已经很少见到。年老演员唱的文戏,只有听着高甲戏长大的老一辈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没有了传承的新鲜血液,戏窝将不复存在。2015年7月,岑兜村联合岑兜小学,办起一个高甲戏兴趣班,开班招收了50多名学生,希望以此让高甲戏向年轻一代传承。同时在岑兜小学,每个班级每周都安排一节高甲戏普及课。 三年时光飞逝,兴趣班的孩子经过细心培养,初步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表演基础。 “一鞠躬,感谢师父日后的辛勤教导;再鞠躬,勤奋努力,步步登高;三鞠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明天……”在《海上视师》汇演的当晚,这群小学员与教导他们的戏曲老师,依照340年前的仪式重现高甲戏拜师礼。 戏台上摆放着三牲、鲜果、清茶、生葱、芹菜、桂圆、碗糕、腊肉等供品,台上正中挂着一幅“戏祖公”洪埔大相片。敬师祖、签订契约、拜师行礼、戒尺训徒、敬茶、还礼……各步骤井然有序,整个过程庄重朴实、古韵十足。 “高甲戏的传承不仅仅是学戏唱戏,我们希望通过对戏曲历史的梳理和发掘,找到村子发展的文化根基。”村支书洪安平告诉记者,“村里已经开始组织编写《高甲戏史话》,并挨家挨户收集高甲戏演出用品,将来戏窝子将成为一座活的高甲戏博物馆。”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