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 品牌 生态优势化为产业优势 “双世遗”品牌,其核心内核之一是生态。南平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正是生态。40年来,从建设“绿、旅、新”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到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再到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南平厚植绿色发展优势。缘此,南平巧用“大武夷”品牌,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质量品牌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品牌建设,2002年到南平调研时,嘱咐要发挥比较优势,打出名牌,创出特色,要突出打好“大武夷”品牌,开发具有闽北特色的旅游产品、生态产业,带动旅游农业、绿色食品业、旅游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农业无疑是南平最具基础的产业。40年来,南平农业农村改革创新频频:1981年3月,一场在建瓯召开的东峰公社包产到户队长座谈会正式拉开闽北农村改革的大幕;1989年5月,南平地委、行署在全地区推广“芝、麻、观”农业开发模式,这是以建瓯芝城镇、顺昌洋口镇麻溪村、延平西芹村观音坑为代表的山田互补、山垄多元化立体开发的农业综合开发典型;1999年2月,南平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在闽北大地上掀起一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创新浪潮。 四十载耕耘,南平从单一“福建粮仓”变成多点开花,初步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去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68.6亿元,是1978年的12.4倍。但是,农业大而不强,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一直是制约南平农业发展的瓶颈。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南平山清水秀、生态优越,是福建的农业大市、资源大市,好山好水生产出诸多绿色优质的好产品,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多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急需通过品牌建设,改变农产品质优价低、有口碑无名牌的状况,以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推动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缘此,南平创新思路,在全省率先推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把一手生态好牌打出好局。 今年7月,就在“双世遗”所在地武夷山,南平从优质农产品入手,36家企业作为首批使用“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的企业,15家企业成为营销渠道授牌企业。 以区域品牌赋能精品农业,正是山区农业升级切实可行的路径。政和瑞茗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步贵说,创牌并不容易,小品牌无人问津,大品牌需要资金和时间积淀。2007年企业就申请了“政名”等牌子,苦于没有自己的品牌策划团队,一直小打小闹。“现在有了区域公用品牌,对于我们这样中小企业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品牌赋能,为南平农业转型升级铺路垫石。目前,来自光泽生态食品城的武夷纯然系列农产品已入驻盒马先生门店,售价比普通同类农产品贵了一倍,真正让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记者了解到,今年政和白茶、南平竹笋、浦城大米、建阳橘柚4个农产品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武夷星茶业和享通蔬菜2家企业入围福建名牌农产品,596家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现有“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618个。 不仅是农业,南平七大产业体系中,借力“大武夷”品牌比比皆是。在闽北山区光泽,一款矿泉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款注册为“武夷山”的矿泉水自带流量,成为第一届全国青运会、海峡论坛的指定用水。短短3年多,在全国28个省(市)区中石油加油站便利店销售。“武夷无疑是最靓的一张名片,让武夷山矿泉水飞进全国的千家万户,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武夷山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罗旌西说。 文化 品牌 闽北风助力扬帆新时代 文化,无疑是“双世遗”品牌的另一核心内核。打好“大武夷”品牌,文化不可或缺。 1999年,“双世遗”花落武夷山,全市旅游业为之一振。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平调研时,深刻指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个无形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很快带来旅游上的一个热潮,并仔细叮嘱要做好武夷山旅游这篇文章。南平抓住这面金字招牌,让“大武夷”旅游提质增效。改革开放初,南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不足6万人次,1997年,南平游客首次突破10万人次,到了1999年,有了“双世遗”金字招牌,数字一下子突破了300多万。 但是,依赖于自然生态的长期惯性思路,武夷山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游,游客白天游山玩水,晚上蒙头睡觉。“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和线路,都是围绕文化、自然两方面去挖掘、提升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副秘书长严晗认为,文化的挖掘是武夷山乃至南平提升旅游含金量的关键。 2007年,武夷山开始探索文旅结合的新路子,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内涵。2010年《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正式公演,标志着武夷山正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彬说,《印象大红袍》瞄准的正是本土文化,选准了武夷山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红袍的历史、制作技艺、茶艺,并将祭茶喊山、敬茶等当地民俗融入演出,接地气的表演很快成为游客爬天游、乘竹筏后的必选项,开演近10年来经久不衰,每日首场上座率达90%,至今已接待近500万人次。 “印象大红袍的成功,源于深挖当地文化,文化成了武夷山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强引擎’。”武夷山市副市长张贤军说,整合“万里茶道”起点、朱子文化发源地、红色文化、柳永文化等资源,做活夜游、体验游、红色游等新业态,武夷山旅游从以往价格低廉的“到此一游”转变为有特色、重质量的休闲度假游,实现了跨越式升级。 与此同时,南平以武夷山为龙头,共打武夷牌,共享“双世遗”,打造大武夷旅游圈。2000年,南平提出了“大武夷”新理念,让“北山”“南水”比翼齐飞。2002年,“北山南水”大武夷框架初步拉开,改变“北热南冷”一边倒现象。新时期,呼唤理念升级,南平矢志不移开发“大武夷”旅游,并适应特色消费、品质消费的需求升级,从2017年开始,南平举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让10个县市区各美其美,以文化为魂,丰富旅游产品层次。 邵武旅游资源丰富,是全省A级景区最多的县市之一,一直稳坐南平旅游业“第二把交椅”。然而,夹在武夷山和泰宁之间的邵武旅游业始终未形成大气候。 “以往旅游多以打造景点和业态为主,如今邵武侧重从‘客户端’出发,以邵武特色文化打造好的旅游产品,与客户接轨。如和平古镇,我们邀请上海景域集团鲸鱼文创团队,在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和平‘家’的核心文化主题,设计‘和老爷幸福一家人’IP形象。” 邵武市旅游局局长黄庆平说,300多款具有当地特色的“和心合意”系列文创产品,由和平傩舞、张三丰太极、黄峭《遣子诗》等文化元素通过深度挖掘、二次创作得来,成为游客大爱的“爆款”。 水美城市是文旅结合的“点睛之笔”。“发展旅游最忌讳的是千篇一律、同质化,关键要以‘特’制胜。”南平市委书记袁毅说。2016年南平率先在全国提出“水美城市”建设理念,以文化来穿针引线,推动“水美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 水与文化的融合,打破了旅游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在武夷山度假区,“夜游崇阳溪”项目点亮了武夷夜色。夜幕降临,崇阳溪在河岸投影、绳幕投影等灯光效果的扮靓下,溪水、山峰、自然景观成为表演舞台和布景,游客在船内品茗听古的同时,欣赏两岸演员带来的庄周梦蝶、柳永吟诵《雨霖铃》等表演,在45分钟的时间内 “穿越”古今。 如今,南平市各地纷纷以“水”破题,结合历史、地域、民俗等文化元素,一地一韵,打造一批城景相依、山水相融、风格各异的旅游产品。如建阳考亭书院文化、松溪湛卢文化、建瓯的酒城文化等,有机嵌入水美城市建设,二者交相辉映,成为南平旅游的“引爆点”。 截至去年年底,南平市全域旅游多点开花,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增至16家,接待旅游人数增至4149.76万人次,40年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由1986年的0.37亿元增加至去年的592.11亿元。 四十载栉风沐雨,继往开来谱新章。打好“大武夷”品牌,做好“生态 ”“文化 ”的品牌文章,绿色南平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不断书写着绿色发展、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华章。 |
相关阅读:
- [ 12-18]南平市再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
- [ 12-17]南平市政府考核组到松溪县开展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
- [ 12-17]厦门市南平商会赴松溪开展精准扶贫活动
- [ 12-17]南平市政府和市政协召开联席会议
- [ 12-17]南平市委市政府授予傅光明“支持武夷学院发展建设杰出贡献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