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旅游> 正文
分享到:

龙海埭美村:一群厝的发现 一个村的新生

2019-03-15 10:31:5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埭美村是龙海市东园镇一个水上古村落。276间古厝,完整保存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在经历了沉寂的岁月后,随着一群海外摄影爱好者的到访,古村从沉睡中焕发出生机

原题:一群厝的发现 一个村的新生

         ——龙海市埭美村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探索实践

编者按:

埭美村是龙海市东园镇一个水上古村落。276间古厝,完整保存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在经历了沉寂的岁月后,随着一群海外摄影爱好者的到访,古村从沉睡中焕发出生机。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埭美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闽南乡土文化旅游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究“埭美文化”。

埭美村古厝完整保存了闽南建筑的精巧构思。 郭高杰 摄

东南网3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苏益纯 通讯员 周志荣 张琼如)

照片让古村重焕生机

“一组照片,可以改变一个村庄。”这话谁信?陈友铭。

陈友铭是龙海双龙歌仔戏团团长。十年前,他的一次偶然的举动,为家乡带来了新生。

“当时,我在马来西亚演出。演出间隙,我邀请当地的一个摄影师团队到漳州做客。后来,他们真来了,一进村,行李还没拿进屋,他们就扛着‘长枪短炮’‘咔咔咔’一阵狂拍,直到晚上7点,才陆续回屋吃饭。”陈友铭回忆说。

彼时的埭美村,隐藏在山间田野,毫不起眼,带队的摄影师符士光却大加赞叹:“500多年前就能规划出这么工整的红砖建筑群,了不得!”符士光这一说法,陈友铭当时却不以为然:“类似的老房子,农村多得是,有什么好惊叹的?”

符士光娓娓道来,诚恳而专注:“这200多座明清建筑,是典型的‘闽系红砖建筑’,坐南朝北、大小一致、风格相同,每一座都是硬山式曲线燕尾脊,有着精细的木质构建和功能齐备的院落布置。红瓦、木雕、砖雕、泥塑、梁拱窗花,这都是闽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一定要保护起来。”

回到马来西亚,符士光把一组“靓照”发到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内外媒体纷纷将目光聚集到这个村庄。随后几年间,符士光带着境外摄影团队数次来到埭美,并在古民居里举办摄影展。

“埭美的特点在于,自然环境与人文完整保存,既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东园镇党委书记魏毅坤表示,虽然财政并不宽裕,但当地政府对推动闽南古村落的保护却是不遗余力。在历任市领导的接力助推下,龙海市已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聘请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编制《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保护规划》,完善古村的综合环境、基础设施等,对上百座古民居进行了房屋修缮。

在保护建设中,当地遵循“不砍树、不造景、不搞假生态”的原则,充分尊重原有闽南乡村的生活空间和文化形态。

如今,埭美村已先后获得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我们希望能够尽己所能,善待自然田园风光,坚守一方净土,保留闽南文化民俗。”魏毅坤说。

文人墨客进村涵育乡风

浓厚的闽南乡土风情,吸引来众多游客。有的外来客,甚至长期留下来,再也不离开。王萍,厦门一国企高管,退休后,她和丈夫搬到了埭美。

“3年前,我第一眼看到埭美,就挺震撼的。”王萍笑着讲述自己跟埭美的缘分,“这宏伟的建筑群能够完整保存,正是因为村民的爱、保护和克制。我们搬到这里,也是因为当地把民俗文化保护得很好,生活基础设施也很完善。”

“村里还保留着抢新娘、社火、游神等十几个活态民俗节。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要参与,许多温暖细节都展现了这个村的凝聚力。”王萍说,她用所学的设计专业帮村里复原了前祠堂,并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用文字、图片、视频展示村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摄影家协会、龙海市美术家协会也来到这里,根据这些古旧院落的结构特点进行装饰,创办了摄影、美术基地。艺术家们与村民天南海北地交流,在尽享“世外桃源”的同时,也传播了现代文明与艺术品位。

去年,一场闽南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埭美举办,艺术家们即兴创作,村民与游客交流互动。游客在村里观看芗剧表演、木偶剧、划龙舟,一场场文艺表演吸引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水上古民居。

埭美村名气渐大,不断有全国各地的学者来访。厦门理工学院教师吴应其就是其中一个。“我在这里做了五六年的调研。不要小看这些民房,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陈淳第12世孙,埭美人在演化变革、聚落结构、建筑形制、环境遗址方面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吴应其认为对古村落的保护,旅游是最有价值的路径之一。他为村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体验是“活化”利用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村里可以开展龙舟竞渡、农事体验、抓鱼捞虾,充分展现昔日社会的劳作场景。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