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光明日报报道万寿岩遗址保护
2020-05-21 08:03: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2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新华社19日播发通讯《聆听18万年前的远古回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纪实》,光明日报18日在1版刊登通讯《万寿岩遗址保护:守住中华文明的远古记忆》和评论员文章《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分别对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情况进行了重点报道。 新华社的通讯《聆听18万年前的远古回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纪实》分别以“炸药包下‘挖宝’”“关键时刻一锤定音”“冲击波与启示录”“让历史一代代传下去”为小标题,对万寿岩遗址保护情况进行报道。报道说,18.5万年前,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约4万年前,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在这里完成。这些“远古的秘密”曾长久封存于福建三明一座寿桃形孤峰——万寿岩中,20多年前却差一点灰飞烟灭。幸运的是,三明万寿岩遇到了负责任的文物工作者、有担当的领导干部,更引起了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的高度重视。于是,这个宝贵的人类家园被从炸药包和挖掘机的威胁中抢救下来,从而有了今日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光明日报的《万寿岩遗址保护:守住中华文明的远古记忆》,分别以“炸药包下保住的‘幸运儿’”“绵延不绝的文明之光”“不断‘生长’的文化共识”为小标题进行报道。报道说,它是一个窗口,让今人在这里洞察到我国东南沿海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它是一座桥梁,架起了海峡两岸古人类迁徙的线路,并实证了清晰的两岸同源关系;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辩证关系的深度思考。配发的评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指出,由万寿岩遗址保护工作,我们必须认识到,要爱惜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